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品种:
人工栽培的金针菇类型,按出菇的快慢、迟早分为早生型和晚生型;按发生的温度可分为低温型和偏高温型;按子实体发生的多少,可以分为细密型(多柄)和粗稀型(少柄)。
(1)三明1号菌株
栽培普遍。该菌具有以下优良性状:菌丝生长快,7天可满管,25~30天菌丝可长满瓶或袋。出菇快,30多天即可出菇;栽培周期短,70~80天便可完成整个栽培周期。产量高,生物效率可达70%~100%。质量好,菌柄粗细均匀,色泽淡,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4.5%,高于一般菇类。适温宽,3~21℃下均可出菇。抗逆性强,病菇与畸形菇少。
(2)浓色品系007、008幼菇菌盖淡黄至黄褐色,菌柄上部色淡,为白色至浅黄色,下部色深,为金黄至暗褐色,密被褐色短绒毛。抗逆性强,接种后菌丝吃料快,出菇早,产量较高。菇蕾生长期间只需微弱散射光(5~10勒克司),菇体颜色随光照增强而加深。浓色品系金针菇菌盖软滑,菌柄脆嫩,香味浓郁,适于生产鲜菇内销。
(3)白色品系F21
浙江省江山市微生物研究所菌株。出菇整齐,每丛200株左右,柄长15~23厘米,菌盖内卷,不易开伞。白色品系对光线不敏感,即使栽培环境有较强的散射光,子实体仍是通体洁白,有光泽,适合制罐或盐渍加工出口。
白色品系金针菇工厂化菌丝生长较慢,抗逆性差,抗杂能力弱。瓶、袋栽培时,菌丝不易长透培养料。出菇期间对二氧化碳耐受力弱。在通气不良的环境中,菇蕾发生虽多,但成菇数量少,且菇柄易扭曲、畸形或腐心。这种现象在后期尤其严重,故生产中常只收前两茬菇,所以产量较低。白色品系金针菇菇体洁白,适合于加工成出口商品。因其味淡,内销有时不及浓色品系金针菇受欢迎。
(4)FU088
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引进选育,菇体纯白色,不易开伞,菌丝生长温度3~30℃,最适温度22~24℃,子实体形成温度3~18℃,最适温度12℃左右,生物学效率60%~80%。
金针菇瓶、袋栽培:
1.选择栽培季节: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金针菇的生育特性,安排适宜的栽培季节,是获得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一般南方从11月至次年3月为栽培期,北方气候寒冷,可从秋未至次年5月初为栽培期。如利用地下室或人防工事进行栽培,时间还可适当延长。
2.选择栽培场所:栽培金针菇的场所,要选择洁净、通风、避光和保湿性性能好的环境。室内要设置栽培架,每架5—6层,层距45—50厘米,架间留走道60厘米,以便操作管理。
3.配制培养料:以木屑、棉籽壳、甘蔗渣、玉米芯、稻草、谷壳等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的米糠或麦皮、糖、石膏粉等,即可配制成培养料。其配比是:主料73%,米糠或麦皮25%,糖1%,石膏粉1%。配制时,按配比将各种原料混合加水拌匀,含水量65%,ph值6.5。然后装入广口瓶或塑料袋内,包扎好瓶口或袋口即可。
4.灭菌接种:装好料后,将瓶、袋放人高压灭菌锅或常压灭菌灶内灭菌。高压灭菌是在1.5公斤/厘米2压力下,保持1—1.5小时,常压灭菌是在100℃下,保持6一8小时。待料温降至25℃左右时,以无菌操作将菌种接入瓶内或袋内。
5.菌丝培养:接种后将瓶、袋搬入培养室,排放于栽培架上,温度保持23—26℃,促进菌丝尽快萌发定植,封盖料面。3—4天菌丝萌发并长入培养料,应将温度降到20℃左右,促进菌丝在内健壮生长。15天后茵丝就可长到瓶子或袋子的一半以上,这温度可降到18—20℃,并加强通凤换气,每天1—2次。经25—30天培养,菌丝长满瓶、袋,即可转入出菇管理。
6.出菇管理
催蕾期
菌丝长满瓶、袋后,立即拔去瓶塞或解开袋。去掉老接种块,并搔理料面,用旧报纸覆盖瓶、袋口,每天水1—2次,保持报纸湿润。温度控制13—16℃,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0%。当培养基表面出现琥珀色水珠后,约经一周时间,菇蕾即可形成。
子实体生长阶段
菇蕾形成后,肉眼能看到菌盖开始分化。菌盖长约2厘米时,要揭去报纸,加强通风和降温。采用瓶栽的,当子实体长到超过瓶口2—3厘米时,就要保持栽培室黑暗,并在瓶口上套一个高度15厘米左右的喇叭形纸筒,以减少光线,提高co2浓度,控制菌盖生长,促进菌柄伸长。使子实体长得整齐,柄长,盖小,色浅,肉质脆嫩。袋栽的,不必套纸筒,只在袋口上覆盖报纸。随着菌柄伸长,把袋口逐渐卷高,使袋内形成一个静凤、保湿、较高co2浓度的生态小环境,以利金针菇良好生长。如通风不良,湿度大,应及时揭去报纸进行通风换气。当子实体长到接近采收时,空气相对湿度应降到80—85%,使菇体较为干燥,发自,菌盖不易开展,便于加工贮存。
金针菇再生高产栽培技术:
金针菇具有很强的再生枝特性,当小菇受干枯萎时,在其菌柄上会形成许多新生的子实体原基,对这些原基适当管理,都可以发育成优质菇体,这种方法具有出菇密而齐、柄细、不易开伞、外观好、菇质优、产量高等特点,是值得推广的一种较理想的栽培管理方法。其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如下:
一、入室催菇。菌筒长满袋后移入栽培室,保持12℃至15℃进行催菇。当料面的子实体长高2~3厘米(呈须根状,只长柄,未长盖)时,打开袋口,尽量下卷贴近料面,并把子实体下压,使之倒伏,紧贴并均匀铺满料面。若有少量子实体已长菌盖,可剪去菌盖。
二、加强通风。开袋后要加强通气,第二天压倒的菌柄便开始干枯变褐,一般在开袋后4天左右(气温低于12℃时,则要5~6天),则会从干枯的菌柄上长出大量的小白点(子实体原基)。当菌柄长高2~3厘米时,高度平整,菌盖大小一致。在再生法栽培中,由于长出的子实体多,因此要注意搞好通风换气。可在每次盖湿布前通风0.5~1小时,夜间要打开窗户通风换气1小时,气温超过15℃时,可在夜间盖好湿布后通风4~5小时。经这样管理菇质好,产量高。
三、拉直袋口。当菌柄直径2~3毫米时,要拉直塑料袋口。如果相对湿度大,或有的菌柄较粗不易干枯,压倒后不会再分生出小菌蕾,第二天仍从菌柄上长出菌盖,在这种情况下,菇也会比原来长得多而密,菌柄的高度也较整齐一致。
四、调节湿度。当菌柄长至10厘米左右时,若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5%时,则要在袋口上盖湿布或在盖纸上勤喷水;当菌柄长达15厘米、菌盖直径不超过13毫米,达到商品规格时,要及时采收。采收后要耙去料面的老菌皮和残留菌柄,让料面干燥1~2天,再将袋口加套环和棉塞,培养8~15天,又有第二批菇发生。如果培养料较干,要提前在袋口上盖湿布,一般袋口拉直后就盖湿布。第三批菇与一批管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