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各民族生产的竹纸中,龙珠的竹纸的质量是我们所见到的的手工竹纸。其匀细、光洁、柔软皆属上乘。一些龙珠的老纸工告诉我们,过去龙珠生产的竹纸最驰名的是水红纸和红表梅纸。远销西南各省,民国时还作为报纸用纸。现在由于受机制纸的冲击,龙珠的竹纸基本上只用于祭祀用的钱纸了。但也有一小部分是用于白族民间写对联的纸,这种纸,应使用胶水(牛皮胶) 脱胶一次,晒干后,写字就不阴了。为了使纸张透明,还可以在纸上着蜡,这种纸旧时可用于临摹。有龙珠的村民告诉笔者,在附近山上有一块乾隆年间的墓碑讲到当地的造纸情况,可惜路途难走,笔者末能去考察。
在工艺方面,1940 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曾对鹤庆造纸业作过详细的调查[4 ] 。1998年2 月我们也对鹤庆六合与龙珠一带的土法造纸工艺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从我们的实地考察来看,1940 年国民政府的调查是非常认真的,可以说一丝不苟。以下笔者对我们的调查结果详加介绍,试以还原白族古代的造纸技术。鹤庆土法造纸业大都集中于六合、龙珠等地,这些地方原料丰富,水质很好,主要生产白棉纸和竹纸等。
白棉纸(stencil tissue paper)的原料是构皮,构皮纸的生产见于云南的白族、傣族、汉族,早在晋代云南已懂得使用构皮《, 太平御览》卷791 引郭义恭《广志》说“墨??濮在永昌西南, 山居耐勤劳。其衣服妇人以一幅布为裙,或以贯头。丈夫以??皮为衣。”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已能够制造构皮布,从制作构皮布到制造构皮纸,在技术上是十分容易的。南诏时称构树为柘树,并大量栽培,唐樊绰《云南志》卷7 说:“蛮地无桑,悉养柘,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数顷,耸干数丈。”这里“柘”树就是指构树。鹤庆白棉纸的产地主要在鹤庆六合乡一带的灵地、上木禾、地基蜜、松园、濞龙等白族村庄,而以灵地最多,全村300 多户人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家都在造白棉纸,以每户人家为一个造纸作坊单位。并且几乎一年四季都在造纸,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民国时期该村就约有2/ 3 以上的人家造纸,合作化以后就大大下降了,1981 年后一度发展很快, 但近来由于构皮价格上涨,造纸的人家已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