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市场竞争激烈 星河生物跨界发展找到新盈利点:
据悉,作为国内最早实现食用菌工厂化发展的企业,主营金针菇的星河生物2011年闯进创业板,然而,2012年后越来越多的厂商涌入,使得金针菇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价格也一路下探。由于外地市场扩张不力、渠道拓展未见效以及市场战略失误等问题,星河生物在过去几年中节节败退。
公开资料显示,2013~2014年,星河生物关停了2家分公司、1个生产基地,并转让了2家子公司。在经历2次失败的重组后,星河生物跨界医疗健康领域,目前子公司玛西普已经成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星河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的主营业务还是食用菌产业与健康医疗产业,但公司后续将重点做好医疗健康产业的经营与拓展,至于食用菌产业公司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进行调整。
金针菇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发菌期间的杂菌污染
发菌期间常见的主要有绿色木霉、曲霉、毛霉、链孢霉等杂菌,一般可采取百病傻与赛百09等药物交替喷洒菇棚的消杀办法,发菌期间每3~7天喷洒一遍上述药物以预防,发现污染菌袋后及时剔出发菌室进行杀灭处理。具体防治办法可参考有关内容,不再赘述。
出菇期间的易发病害
1、斑点病
又称褐斑病,症状表现为:菌盖上分布有大小不一的黄褐色或褐色圆形斑点,严重时斑点下陷呈凹状,有时菌柄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椭圆形斑点,如果任其发展,15℃左右条件下,约5~7天时间,自菌柄基部表面开始,逐渐有粘性液体渗出,并向上发展至整株、整丛菇体,形成腐烂。处理措施:首先对栽培场所严格进行消(毒)杀(菌),一般可喷洒赛百09或蘑菇杀病灵等药物,间隔2天左右再次用药;其次,菌袋出菇期间,每3~7天喷洒一次赛百09溶液,注意用药目标为墙体和作业道等空闲处,不要喷到子实体上;第三,菇棚内进行喷水增湿时,一定不能喷到菌盖上,可采取遮盖子实体或只喷地面等处的办法;第五,栽培场所内使用的所有工具,在已经与栽培场所进行同步消杀后,不要随便带出去使用,尽量作为专用工具对待;最后,由于金针菇栽培场所的相对密闭性,应在适当控制通风的基础上,拒绝不必要的来人或参观,尤其本地周围相同品种的栽培户,需要进行技术交流时,可将菌袋或子实体带出去进行观察、讨论,以防外菌进入、交叉感染。
2、绵毛病(即棉腐病)
症状表现为首先从菌柄基部开始,如同柳絮或废棉绒状的菌丝,先是覆盖料面,继之顺菌柄向上发展,最后将子实体包围,受害菇体生长无力,菌盖色泽逐渐变深、变褐,继而变软,失去活力,最后腐烂,发病严重时,整个栽培场所的墙体、地面以及菌袋上一片白色,如同进入到棉花加工车间;棉腐病发病中期以后,金针菇菌丝和子实体的代谢能力大大减弱,抗性降低,此时,其它杂菌病害很可能会乘虚而入,导致多病齐来、交叉感染。防治措施:一,加强通风,降低湿度;二,采去所有病菇,并同时破坏料面;三,设法降低温度;四,喷施百病傻溶液予以杀灭。
干腐病(即根腐病)
主要表现为基料表面有淀粉水溶液状的液体渗出,先是呈液滴,继而封闭料面,量大时液体可在袋口形成积水,染病子实体先是表现半透明状,继之呈白糖液状,停止生长,后逐渐变深、发褐、死亡、变干。处理措施:基料装袋前严格进行水分检查,不使过高;合理安排出菇季节,避开18℃以上温度;普通设施内栽培时,春季应加厚覆盖物,并在中午时分将其喷透水;加强夜间的通风,必要时应进行强制通风;将感病菌袋连同子实体一同移出棚外,采掉病菇,将菌袋浸入到消霉王或百病傻溶液中予以浸洗,置于另外的地方进行观察,确认病菌死亡后,可再度移入菇棚;其它措施可参考斑点病的防治。
菇期的生理性病害
1、边壁菇
菌袋中间部位出菇,一潮菇多为丛生,严重时可将塑膜撑破,二潮以后则以单生为主,导致料面不能正常出菇,影响产量。处理办法:菌袋浸泡补水;菇蕾发生量多并长大后,可将菌袋挑出,割破塑膜,任其生长。
2、麻花菇
菌柄一般较粗,程度不同的呈弯曲、扭曲,严重时则呈麻花状,商品价值低下,成熟后菌柄纵向破碎,如同一束棉线,失去商品价值。处理办法:管理过程中,尽量不移动菌袋,使其保持较稳定的光照等;适当进行控蕾,或采取疏蕾措施。
3、祖孙菇
同株(丛)子实体中,有粗有细、有长有短,而且差异极大,俨然祖孙数代。处理办法:一是进行搔菌处理,这是主要措施;二是现蕾后,对菇棚进行强制通风,让温度很低且风速较大的通风将幼蕾“吹死”,或将菌袋移出棚外,一夜即可冻死菇蕾,然后再度现蕾,即可整齐一致。此外,还可用类似疏蕾的办法,将菌种上先期发生的幼蕾除去,或者拔掉。
4、针尖菇
菌盖直径小于菌柄直径,而且呈橄榄球尖状,商品价值大打折扣。处理办法:加强通风即可。
加快金针菇转潮七法:
加快金针菇转潮七法
金针菇转潮是指从一潮菇采摘结束到下一潮菇形成的全过程。转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金针菇的总产量,下面就如何加快金针菇的转潮做一介绍:
及时清理料面 子实体菌盖直径达1~1.5厘米、菌柄长14~15厘米时采收,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菇脚及小菇,剔除个别料面上板结的老菌丝,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保护好原有菇原
适当通风降温 在出菇阶段,为了采收到盖小、柄长、色浅、肥嫩的优质金针菇,一般在菌袋上覆盖一层地膜,以保证金针菇生长所需的湿度,并创造一个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微环境。但高湿度、高二氧化碳浓度又不利于重新催蕾,可在早晚揭膜通风透气,使其尽快形成原基,加速转潮。
给予微弱的散射光 金针菇完全可在黑暗环境中形成菇原基,但形成的数量远不及在微弱散射光环境下形成得多,因而在转潮时要给予一定的散射光,“三分阳、七分阴”的环境可加快菇原基分化,使其形成菇蕾。
合理调控温度 金针菇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3℃~15℃。如果气温偏高,可在菇房空闲地加大喷水量,通风降温。应注意的是,温度高时湿度不能太大,否则会使菇脚变黑,绒毛增多,进而引起病害。如果气温偏低,可以喷洒热水或给菇房加温,以避免因温差过大而延缓菇原基的形成,影响菇蕾的生长,不利于转潮。
培养料的含水量要适宜 培养料的含水量必须达65%~70%时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及后期顺利转潮。如果培养料较干,可一次在袋内加入较多的清水,2~4个小时后倒出多余的水,每袋补充50~100毫升即可。
掉头出菇 第二潮菇采摘后,应掉头在另一端出菇,可使转潮加快,产量与潮菇相当。但要注意的是,菌丝没有发透或有杂菌感染的菌袋不宜掉头出菇。
防四周出菇 袋栽金针菇常出现四周出菇,中间没有或很少出菇的现象,可在培养料中加入20%的杂木屑,不仅可防止四周出菇,还能促进菇原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