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雨篷的做法与处理我个人认为得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
一、结构方面:
1、建筑师的外观设计选择梁的外观样式,根据主体结构选择雨篷的受力模型。这个里面合理的受力模型是一个关键。得分析现有的主体情况,合理的安排力的传递方向,从板面到次梁到主梁,这样一步步的分细地布置过来。
2、对于拉杆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平面宽度,不同的雨篷连接方式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a、对于小于2000mm点支式的玻璃,一般梁的截面计算结果较小,而玻璃点支空间要求较大,所以为了截面的美观不便于直接使用计算结果的截面大小,而考虑美观与人的心理接受截面的大小而设计。这时的单部挠度变形很小,所以如果建筑师在立面要求的拉杆,这时拉杆可以采用非结构件的装饰拉杆,可不做计算,甚至可以是空心薄壁钢管。) u! Y; w+ P) g, ﹨& d( h
b、对于较大的平面分格的雨篷我们应根据钢梁的可连接主体的结构的情况,先安置主受力梁,这多于结构柱的分布位置,一般主体梁不希望在它的受拉区设置较大的外弯与偏心集中载。这样你可以在柱位置设置主受力梁,此时的梁底部连接可以根据情况设置不同的连接方式,但因减小主体负载与节约埋件成本,建议铰连接。此处拉杆按负风压情况分析,按受压长细比设计不大于1/150。这时你得联系休型,不可只考虑成本选取薄壁的钢材(推荐厚壁细杆,因为厚板的焊缝计算可能不会小于6~8mm,所以拉杆的堵头板也不会太薄)。主受力梁间采用侧向联系杆连接,一方面增强侧向稳定,一方面为布置中间钢梁,中间钢梁为考虑整体美观可采用等截面,也可以采用小截面梁,因为他们的受力型式是简支梁的。
c、对于玻璃肋连接梁我个人不建议如些处理,因为雨篷多设置于出入口的安全设计,玻璃的正立面延性不错,但端部的脆性很强,在侧向受力时易于驳接处连接破坏,从而失去结构体系,并且这种做而面玻璃承受侧向刚度,不建议使用
d、构件式雨篷,这时的钢梁连接非常稳定,构件龙骨起了侧向联系梁的做用(前提满足受压长细比要要求),这时梁截面计算满足即可,因为它的连接要求空间不大,侧向美观性较好处理。但因为多不龙骨与钢梁为不同材质,应有一定的变位能力。4 a5 k' ^( I+ |5 P
老幕匠教你设计雨蓬时应该考虑那些问题
荷载计算
雨蓬的荷载主要包括风荷载、恒载、活载、雪载、地震荷载,其中活载和雪载不同时考虑。⑴恒载-恒载没什么好说的,计算玻璃考虑玻璃的自重,计算构件要考虑玻璃、构件等本身的自重。⑵活载-活载一般取0.5KN/m2,活载可以覆盖施工荷载,检修荷载等。⑶雪载-有积雪的地方才有雪载,按照《荷载规范取值》,雪载不与活载同时考虑,两者中应取较大者。 ⑷ 地震荷载-6、7度设防地区的雨蓬一般可以不考虑地震荷载,如果考虑的话应该是竖向地震,不必考虑水平地震。 ⑸ 风荷载-风荷载是最难也最有争议的荷载;我先谈一下高度变化系数,得到高度变化系数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荷载规范》条文说明中的公式,二是直接查《荷载规范》的表7.2.1;但高度比较小时,两者得到的数据有较大的差异,应该以《荷载规范》表7.2.1为准。1 w1 ` v% y* W2 F
负风压体型系数取为-2.0,这基本上没有争议,正风压体形系数则无相关规范可以遵循,大家莫衷一是,有人不考虑,有人取0.2,有人取0.6,有人取1.0,还有人取为1.5;有人认为可以参考《荷载规范》中“单坡及双坡顶盖”,独立雨蓬正风压体形系数可以遵循此条取为1.0(也可以稍微保守一点取为1.3或1.4),我认为大门口的雨蓬和独立雨蓬不一样,虽然说建筑物周围气流的方向是非常紊乱的,很难把握,但是我相信气流在建筑物周围主要还是向上的,所以正风压体形系数应该比独立雨蓬要小,正风压体形系数应该小于1.0,至于具体是多少绝.对不是我们几个搞幕墙的人在这里讨论讨论就可以决定的,这是要经过大量的风洞试验才能确定的,如果《荷载规范》不对此做出规定,此争议将长期存在;另外,从工程事故来看,也从来都是听说雨蓬被掀翻,从来没听说过被风吹掉下来过,如果按照有些人把体形系数取为1.5的话,那么向下组合比向上组合还大,应该是向下破坏,显然与实际不符。 因为气流向上,非独立雨蓬考虑向下组合时我个人一般不考虑风荷载,下面的荷载组合可以看到。
正风压体型由风洞试验取值最为精.确. 由于一般非独立雨篷都是向上组合起控制作用, 而且向下活荷载能在某种程度上覆盖正风压(这是考虑到不上人屋面的特殊性,谁也不会在刮狂风的时候施工或者检修),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考虑正风压也不会引起结构安全问题.
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组合时,其他荷载都要考虑组合系数,见《荷载规范》3.2.3,雨篷其实是屋面的范畴,即将出台的“采光顶规范”也是这样考虑的,屋面活载的组合系数为0.7,见《荷载规范》4.3.1; 雪载的组合值系数也为0.7,见《荷载规范》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