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很多地方制造龙舟有个偷树的风俗,在制造龙舟前,首先要偷树。被偷的人家认为,用他家的树作龙舟是吉祥的征兆,发现偷树的不会动真格地追赶。
制作龙舟时,将偷来的树选一根比较大的架在木马上.龙舟首司请一个木匠掌脉师,选一个黄道吉日,举行发木仪式。
发木时间一般选在子时,制龙舟不像雕龙头那么神秘.但在发木之时,要封禁,除首司和帮手在场以外,其余闲杂人员不准在场、特别是不准女人偷看。
发木仪式大体上与雕龙头仪式相同,木匠掌脉师要念神咒,反身将斧头劈在树上,首司要顶礼朝拜。发木之后,掌脉师按龙舟划手人数计算下材,由于是人工锯木,计算材料要非常淮确,要求是所有划手等人坐在船上,所需之物放在船上,船边的水平线以中点为标准,水平线过低船就慢,水平线过高船就会翻。
制造龙舟的速度非常快,用时一般不超过3天,有时一天一晚即可。参加制造龙舟的人员,除掌脉师收包封和一斗米外,其余人等一律不要工资,都要吃自己的饭,主动做事。铁匠连钉具都要捐送,体现了一种无私无畏、闭结友好的精神。
龙舟制作工艺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象征,龙舟文化在龙舟制作过程中不断绽放异彩
赛龙舟是发源于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地区盛行的民间活动。龙舟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最早兴起于汉代。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悠久历史文化继承性和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端午节龙舟赛、元宵节舞龙(也称舞龙灯、耍龙灯)及二月二龙头节是大东亚龙文化区重要的民间活动,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因为东南亚华人多,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区流行。 提起龙舟的起源,人们自然就会想起纪念屈原,其实,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游船式竟渡较为普遍。从汉代开始就有游船式竞渡了。古时杭州西湖一带,民间端午节举行娱乐性龙舟竟渡活动,《梦梁录》载,官府在西湖举办游船式竟渡,“龙舟六只,戏于湖中”,船上有“七圣”、“二郎神”等装饰,划船人戴“大花”、“卷脚帽子”、“穿红绿戏衫,像演戏一般”。这些龙舟也进行速度比赛,终点夺标。我省部分地区流行的龙船景也叫“趁景”,每年衣历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指定水域邀集各乡龙船前来“应景”。因不争名次,只表演技巧,故称“趁景”。它轮流在各乡举行,每天一景。有些乡村很看重“龙船景”,像过盛大节日似的热闹。凡外村嫁来的妇女,看到娘家来的龙船“应景”,就要和丈夫、小孩带饼食,划小艇去表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