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划龙舟运动员的职能来划分,可分为划手、鼓手、锣手、舵手。 划手的身体姿势大概可以分为坐姿、站姿、单脚跪姿。从力学角度讲,坐姿较为合理,站姿、单脚跪姿多在民间的比赛中出现。合理的身体姿势可以减少划水的阻力,有利于两臂的活动,使得动作配合更协调、更有力,但其他姿势在民间比赛过程中出现可以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气氛。 鼓手的姿势可分为站立打鼓、坐打鼓、单脚跪姿打鼓。鼓点、鼓法各有不同,与当地传统有很大关系。 锣手的姿势可分为站立打锣、坐着打锣。民间比赛中锣手常男扮女装。但正式比赛锣手要和运动员统一着装,不许做多余的动作。 舵手的姿势有站立把固定舵、站立把活动舵、坐着把活动舵。民间比赛的舵长短不一,舵手还可以参加划水,但正式比赛的舵有统一规格,舵手不能参加划水。
在制作中,龙舟头要用樟木雕刻而成,颈部雕有一个上覆木盖的空洞,类似菩萨“肚藏”的结构,里面放上大米、茶叶、木炭甚至碎银子,另放两张红纸片,注明龙舟打造的日期、主持人姓名等,还要放三味中药:蝉壳、钩藤、连翘。蝉壳喻龙舟轻如蝉衣,钩藤表示龙舟头、体相连,连翘则预兆连连获胜。龙头雕好后要举行接龙头仪式,从雕匠家开始,一直到龙头安置在新船头上,一路铳炮喧天,锣鼓欢鸣,人龙相随,热闹非凡。龙舟尾类似橹,以两条长3 米,宽4 厘米的楠竹片装点成凤尾,故称“龙头凤尾”。楠竹片还要用红油漆涂成一点一点的红斑,因为相传当年屈原投江之后,他的女儿女婿参加了江上的救捞,终日坐在船尾用竹片划水,磨破了手指,血染在竹片上。龙舟舟身涂之以漆,成黄、红、蓝、黑等,再用不同颜色绘出鳞片,称黄龙、黑龙等。中部交叉立两根木杆称“将军柱”,一根粗大的缆绳穿过将军柱的交叉部位系于船的首尾,使船身如紧绷的弓弦,将军柱上和缆绳上挂满了彩旗,彩旗上大书某姓或某龙。 船造好后要“关头”,即举行竣工仪式,只有办了“关龙”仪式之后,龙舟才不再只是木头,而是一条龙,具有了灵气。总之,整个龙舟制造过程异常复杂,制作工艺充满了神奇色彩。
古文献中最早有龙舟记载的是公元前318一296年,相当于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关于龙舟竟渡的起源,传说纷坛,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反遭小人诬陷,含恨抱石自沉泪罗江。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江上相救。以后这种说法越来越多,为各种传说中影响较大者。随着历史推移,龙舟竞渡逐渐从民间地方习俗演变成具有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浩瀚的世界体育大观园中占有一席地位。 南宋时,广东已有民间的大型龙舟竟渡,明清时,广东民间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更普遍。解放后,省内各地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龙舟赛事,水平不断提高。 龙舟,具有独特的观赏性。而龙舟的鉴赏,还是一门学问呢! 龙舟分“专职龙舟”和“业余龙舟”两大类。“专职龙舟”只作竟渡,不作它用。“业余龙舟”则是以生产用船临时改装而成,用后又恢复为生产用船。 专职龙舟又分为专用龙舟、简便龙舟、游龙、造型龙舟等。 各种龙舟的构造大致相同:船体(包括浆梢或橹)、龙头、龙尾、各种装饰物和锣鼓。 龙头大多用整木雕成。无论专职龙舟或是业余龙舟,龙头都是竞渡前才装上船头的。龙头造型千姿百态,根据各地风俗而定。广州西江水系的鸡公龙头和东江水系的大头狗龙头,别具特色。 龙头多染成红色,称“红龙”。也有涂为黑色或灰色的,称“黑龙”或“灰龙”。龙尾大多用整木雕成,充满鳞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