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是发源于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地区盛行的民间活动。龙舟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最早兴起于汉代。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悠久历史文化继承性和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端午节龙舟赛、元宵节舞龙(也称舞龙灯、耍龙灯)及二月二龙头节是大东亚龙文化区重要的民间活动,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因为东南亚华人多,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区流行。 提起龙舟的起源,人们自然就会想起纪念屈原,其实,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在制作中,龙舟头要用樟木雕刻而成,颈部雕有一个上覆木盖的空洞,类似菩萨“肚藏”的结构,里面放上大米、茶叶、木炭甚至碎银子,另放两张红纸片,注明龙舟打造的日期、主持人姓名等,还要放三味中药:蝉壳、钩藤、连翘。蝉壳喻龙舟轻如蝉衣,钩藤表示龙舟头、体相连,连翘则预兆连连获胜。龙头雕好后要举行接龙头仪式,从雕匠家开始,一直到龙头安置在新船头上,一路铳炮喧天,锣鼓欢鸣,人龙相随,热闹非凡。龙舟尾类似橹,以两条长3 米,宽4 厘米的楠竹片装点成凤尾,故称“龙头凤尾”。楠竹片还要用红油漆涂成一点一点的红斑,因为相传当年屈原投江之后,他的女儿女婿参加了江上的救捞,终日坐在船尾用竹片划水,磨破了手指,血染在竹片上。龙舟舟身涂之以漆,成黄、红、蓝、黑等,再用不同颜色绘出鳞片,称黄龙、黑龙等。中部交叉立两根木杆称“将军柱”,一根粗大的缆绳穿过将军柱的交叉部位系于船的首尾,使船身如紧绷的弓弦,将军柱上和缆绳上挂满了彩旗,彩旗上大书某姓或某龙。 船造好后要“关头”,即举行竣工仪式,只有办了“关龙”仪式之后,龙舟才不再只是木头,而是一条龙,具有了灵气。总之,整个龙舟制造过程异常复杂,制作工艺充满了神奇色彩。
龙舟文化起源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学术观点有:龙图腾祭祀说(闻一多《端午考》);祭祀水神,求雨说(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和华南的龙舟赛神》);顺时令说(萧放《南北民俗的交融复合—端午节俗的形态》);公共卫生、送灾说(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等等。民间则多源于纪念英雄人物说。“楚地说就是为了纪念自溺于水的屈原;越地说是为了纪念勾践,”其他的地方,诸如吴地,云南等又有其他说法。这当中,影响最深远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隋书·地理志》中就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奠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古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关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荆楚岁时记》亦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并命舟楫以拯之。” 总之,龙舟竞渡这一传统习俗是由龙
舟、竞渡及相关的礼仪、传说故事等基本要素组成的。他的起源和发展,也是这些基本要素本身及他们的组合关系发展变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