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件加工的原则是什么?
1、“基准先行”原则
基准表面先加工,为后续工序作可靠的定位。如轴类锻件第—道工序一般为铣端面钻中心孔,然后以中心孔定位加工其它表面。
2、“先面后孔”原则
当零件上有较大的平面可以用来作为定位基准时,总是先加工平面,再以平面定位加工孔,保证孔和平面之间的位置精度,这样定位比较稳定,装夹也方便,并可避免锻件粗糙面钻孔引起的偏斜。
3、“先主后次”原则
先加工锻件的主要表面(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基准面和工作表面)后加工次要表面(如键槽、螺孔、紧固小孔等)。次要表面一般在主要表面达到一定精度后,最终精加工之前。
4、“先粗后精”原则
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锻件,按由粗到精的顺序依次进行,逐步提高加工精度。这一点对于刚性较差的零件,尤其不能忽视。
锻件的始锻温度介绍
合金结构钢和合金工具钢的始锻温度主要受过热和过烧温度的限制。钢的过烧温度约比熔点低100~150℃,过热温度又比过烧温度低约50℃,所以钢的始锻温度一般应低于熔点(或低于状态图固相线温度)150~200℃。
碳含量对钢的锻造上限温度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对于碳钢锻件,始锻温度随含碳量的增加而降低。对于合金结构钢和合金工模具钢,通常始锻温度随含碳量的增加降低得更多。
铸态的原始晶粒组织比较稳定,过热倾向小,因此钢锭的始锻温度可比同钢种的钢坯和钢材高20~30℃。
奥氏体晶粒愈粗大,愈易沿晶界析出。析出相的密度愈大,则沿晶界封闭的愈完整。如果沿奥氏体晶界析出的密度小或不完全封闭,则稳定性小。因此,在奥氏体晶粒大小一定的条件下,沿原高温奥氏体晶界析出相的密度大小,就决定着稳定程度的大小。如果析出相的质点很大,但密度极低,也不易形成锻件稳定过热。
奥氏体晶粒愈粗大,愈易沿晶界析出。析出相的密度愈大,则沿晶界封闭的愈完整。如果沿奥氏体晶界析出的密度小或不完全封闭,则稳定性小。因此,在奥氏体晶粒大小一定的条件下,沿原高温奥氏体晶界析出相的密度大小,就决定着稳定程度的大小。如果析出相的质点很大,但密度极低,也不易形成锻件稳定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