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公司是卖食品方面的硬件设备的,常年和各种大大小小的商家做生意,十多年来,我也算是了解了食品行业的一些内幕情况。
任何商品都有保质期,特别是食品这种关系人体健康的商品,在保质期内食用对消费者尤为重要。
所以,保质期给厂家、经销商、渠道终端也是上了紧箍咒,超过保质期还未销售出去的产品不仅产生不了利润,而且还收不回成本,造成的全是损失。商家们为了避免或者很大程度减少这个损失,会采取一些办法,其中一种便是食品回收,由于各方的合力,食品回收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
如何判别伪劣食品?
伪劣食品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人们在日常购物时却难以识别。伪劣食品防范“七字法”,以通俗易懂易记的方式引导消费者强化食品安全自我防范,以期使伪劣食品因缺乏市场而退出市场。防范“七字法”:即防“艳、白、反、长、散、低、小”。
1、 防“艳”
对颜色过分艳丽的食品要提防,如目前上市的草莓象蜡果一样又大又红又亮、咸菜梗亮黄诱人、瓶装的蕨菜鲜绿不褪色等,要留个心眼,是不是在添加色素上有问题?
2、 防“白”。
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一般会有漂白剂、增白剂、面粉处理剂、硫等化学品的危害。
3、 防“长”
尽量少吃保质期过长的食品,3℃贮藏的包装熟肉禽类产品采用巴氏杀菌的,保质期一般为7—30天。
4、 防“反”
就是防反自然生长的食物,如果食用过多可能对身体产生影响。
5、 防“小”
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业的产品,这类企业的食品平均抽样合格率偏低,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这些企业出现。
6、 防“低”
“低”是指在价格上明显低于一般价格水平的食品,价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猫腻”。
7、 防“散”
散就是散装食品,有些集贸市场销售的散装豆制品、散装熟食、酱菜等可能来自地下加工厂。
除了休闲食品本身的特性和竞争压力之外,经销商个人在选择和操作上的失误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从选品层面来讲,不少经销商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过度追求新颖,认为一些常规的休闲食品已经有人在做,自己很难突出重围,因此尝试代理一些新产品,殊不知这样很容易把自己置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没办法对产品做出正确的预估,自己又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实力去运作新产品,进而造成产品的滞销。
其次,经销商出于厂家的优惠政策的诱惑,常常会一次性从厂家大批量进货,这是十分危险的。一旦遇到产品在市场上“水土不服”,或是自己对销量的预估不准,很容易出现大量积压并且难以及时处理掉。
再次,很多经销商从厂家拿到产品进库时记录简单,并没有详细记录产品的种类、规格等一系列细节,在向终端出货时也是这样潦草的记录,久而久之,进出货的数量很难准确吻合,经销商也不了解自己出了多少货,仓库还有多少货,结果就会出现大量的临期和损耗。
最后,不少经销商认为,只要将货物铺向了终端,就等着产品自然动销。却对产品真实的市场表现、哪一类产品受欢迎等信息通通不知晓,更不要说细化到哪一种包装规格、哪一种口味的销售状况了。这种情况下,经销商们在下次向厂家拿货时依然不知道怎么合理的组合,产品极容易出现断货或积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