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后,计量器具使用者要求对被校准的计量器具给出符合性判定
实际上许多接受了校准服务的组织,仍沿用计量检定的思维观念,要求对被校准的计量器具符合性进行判定。由于校准是一种面向任务的量值溯源活动,是在具有一定测量不确定度条件下得到的校准结果,并且校准所依据的技术文件上可能没有相关性能指标的说明,即使有也可能因为实际校准活动中所产生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已经不能支持对校准结果的符合性判定,因此,简单地参考计量检定方式要求计量校准也提供符合性判定,所得出的判定结论可能是无效的。
目前我国的计量检测分为两个体系:一种是由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设立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机构。这一类机构通过建立计量标准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活动,通常法定计量检定机构需取得由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授权证书后,根据授权范围开展检定、校准活动,所以说通过计量授权开展的不论是检定还是校准工作的基础都是建立计量标准,都是属于取得行政许可才可开展的活动。另一种属于社会上成立的校准实验室通过取得实验室认可来开展相关的校准活动。
经校准的仪器都会有一份对应的校准证书,与检定证书不同,校准证书上缺少了对符合性的判定,多出来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是示值误差的),所以拿到校准证书应核对具体内容和数据,确认校准证书对应的计量器具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1)对证书上的校准数据逐个进行辨识,特别是要对误差量与仪器说明书中提供的计量特性要求进行对照,看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要求则需要确认实际的计量特性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该误差量是否还能达到被测对象允许误差的1/3,如果达不到就需要考虑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使用或者对计量器具进行维修,当然维修后还需要重新进行校准。
(2)如果在平时的测量工作中需要使用校准证书中测量结果的修正值,则应对证书中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确认,一方面测量不确定度是否全1面,是否涵盖了相应的测量点,如果不能涵盖,则使用修正值要谨慎;另一方面其评定结果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即测量不确定度能否达到被测对象允许误差的1/3,是后续能否有效使用测量结果修正值的前提,如果达不到则在结果判定上就相对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