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物流发生的“化学反应”
1、互联网、大数据升级物流的“指挥系统”
首先,在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上,随着手持终端设备的开发和移动互联网 APP 应用的不断成熟,使物流企业内部运作信息同步,分拣中转、装卸运输、揽收派送等环节更加协同有效。
其次,大数据应用使物流企业之间,电商与物流行业之间形成联动机制。例如,菜鸟网络的天网预警雷达和物流路径优化是典型应用,菜鸟是电子商务物流开放数据平台,在电商销售旺季,一方面,菜鸟通过销售数据预测订单产生规模、地点、物流路径,指导物流企业提前配置资源,缓解物流压力;另一方面,菜鸟根据物 流压力运输指导电商商家调整营销策略,从货源端减少物流系统压力。目前菜鸟天网预警雷达的预测准确率达 95%以上,让物流公司实时掌握整张物流网络每个环节的“未来包裹量预测”和“繁忙度实况预警”。
2、互联网让物流变得更“聪明”
物流的过程,是社会产成品从厂商转移到消费者的过程,互联网改变的不仅是物流的“动”,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少动”甚至“不动”,这背后是商品流通体系潜移默化的转型升级。首先,智能分仓技术将改变现有物流模式,做到货物“不动”数据“动”,大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数据预测将指导商家进行库存前置,包括品类、规模、地域,以成本较低的方式提前运输到消费地,待消费者下单后,再从最近的电商仓储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做到“订单未下,物流先行”。
其次,互联网带来产业布局、城镇化的改变。C2B 模式、淘工厂等新事物的出现,标志着由消费者驱动的个性化制造正在崛起。近 2 年,全国出现了 200 多个淘宝村,19 个淘宝镇,培育了大量的网商、服务商,带动了当地制造业的兴起,吸纳了周边大量劳动力就业,形成了新的产业聚集、新型的城镇化,也标志着依靠工业经济下大零售、大生产为基础的产业布局正在改变。
第三,互联网带来三四线城市、农村消费的变化,扩大了物流覆盖半径和纵深。电子商务缩小了城乡差距,使农村用户在网上也可以买到与大城市居民同样的商品、快递送到家门口。互联网带来生产、消费、物流的改变会构筑新的商业流通体系。
3、新模式不断涌现
物流是一个不断接力的过程,是社会资源实现合理调配的过程,互联网让社会信息从不对称变得对称,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物流社会化应用日新月异,从亚马逊推出的出租车顺路送货,到 DHL 在瑞典试点的众包模式“路人送货”,这些都是典型案例。
同时,物流智能化趋势也很明显,在运输环节,UPS,Google, DHL和国内的顺丰都自行开发了载货无人机,德国甚至已经开始投入应用;在仓储环节,亚马逊的 KIVA 拣货机器人标志着电商仓储管理已经进入新时代;各国配送机器人项目也在研发中。
互联网加快递助力中国从快递大国迈向快递强国
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家相关领导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加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引导互联企业扩展国际市场。邮政局局长表示要以互联网加为契机,抓紧配套实施快递加战略,加快快递与制造业的联动,扩大冷链快递网络的范围,引导市场主体细化层次,延长服务链条,提高附加值,抢占市场先机。
未来的快递业充满挑战和机遇,互联网发展好,快递业发展的也好,今年6月,会议通过了互联网加行动指导意见,促进创业创新,效率高的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人工智能。
快递企业将定位打造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递平台,不仅要打通自己内部系统,还要通过互联网建立联通客户和国外资源的共同渠道,实现信息和资源的互联互通。
传统的物流领域有诸多痛点:
1. 物流成本高,可改造空间巨大
中国物流成本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这一数据不仅高于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高于亚太和南美国家平均值。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成品最终成本的10%到15%,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数字在15%到25%甚至更高,而中国的物流成本高达生产成本的30%到40%。其主要原因是物流中的各种低效现象,可提高空间巨大。
2. 行业过于分散,缺乏统一管理
快递连接了买家和卖家,双向关系中间过程短,可以做到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易提升。相对来说,运输市场更为复杂,从物流的整个链条来看,从上至下包括货主、物流公司、承运商、专线物流、终端客户多个环节。具体来说,货主一般会外包给一个大的物流公司,然后继续外包,这其中包含一些中型运输公司,然后是专线、司机,最后走到终端客户。这其中常常存在现有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客户群成本和服务质量的压力。
3. 传统交接方式为主导,信息化程度滞后
运输行业是年产值数万亿的大市场,传统运输链条中诸如议价、交付、支付、时效管理等问题改变难度大。尤其在面向企业客户的运输中,所有交互都是通过电话、邮件、传真来实现。再加上运输链条中的参与者过多,并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工具和信息平台将其串联起来。
4. 空驶率高,车货不匹配
我国运输行业存在大量空驶、迂回等问题,空载率在40%左右,车和货不匹配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货车司机数量达到三千万,承载着全国超过75%的货运量。交易形成多基于家族、同乡、圈内好友之间相互介绍。甚至与物流企业交易也是基于熟人模式。这些现象都激化了货找不到车,车找不到货的矛盾。司机在返程时找到合适的货也很困难。为了避免返程空驶,货车主往往会通过中介获取货源信息,进一步增加成本、摊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