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金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1,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在质押物选择上,银行通常只接受价值相对稳定、流动性强的大宗商品,而中小企业的存货主要是原材料、半成品等,因而难以获得融资。
第二,物流金融运营混乱。由于未形成统一的经营管理规范和标准,且缺乏系统的风险规避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营比较混乱。
第三,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低下。物流金融业务要得以顺利开展,与物流企业自身服务水平有很大关系。然而,国内很少企业能满足标准仓单质押业务要求,且存在货物存放不分区、出入库随意等问题。
第四,物流金融业务发展不均衡。在东部沿海地区,物流金融业务发达,而在西部地区,物流金融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要进一步开展金融创新,降低融资成本,加强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另外,大力发展物流园区是我国发展物流的主要措施之一。
互联网+物流 让中国物流步入快车道
我国是物流大国,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之一。但我国却不是物流强国,物流业发展粗放,总体滞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我国物流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物流系统性不强,网络化程度低,呈现分散、独自发展的态势。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与制造业、农业、商贸联动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畅。物流业整体创新能力弱,不可持续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难以为继,需要利用新技术、互联网思维、模式创新来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物流的“升级版”。
7月14日,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把互联网+物流作为11个重点行动之一,这足够体现出国家对物流行业的重视,“互联网+”也为物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思路,这将改变我国物流业相对落后的现状。
物流,就是将社会产成品从厂商转移到消费者,互联网改变的不仅是物流的“动”,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少动”甚至“不动”,这背后是商品流通体系潜移默化的转型升级。智能分仓技术将改变现有物流模式,做到货物“不动”数据“动”,大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数据预测将指导商家进行库存前置,包括品类、规模、地域,以成本低的方式提前运输到消费地,待消费者下单后,再从最近的电商仓储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做到“订单未下,物流先行”。
互联网带来三四线城市、农村消费的变化,扩大了物流覆盖半径和纵深。电子商务缩小了城乡差距,使农村用户在网上也可以买到与大城市居民同样的商品。互联网带来生产、消费、物流的改变会构筑新的商业流通体系。物流是一个不断接力的过程,是社会资源实现合理调配的过程,互联网让社会信息从不对称变得对称,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等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让物流更加“智慧化”、“智能化”,这些都会促进物流业的转型升级与之相应,政府管理部门、物流企业也要学会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不断优化行业的管理、运营、市场等各环节,构建透明、信息对称、价格公开的社会化现代物流体系,让中国物流步入互联网+物流的快车道。
物流信息化的三个问题
第1是物流企业重硬轻软。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化对竞争力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要远远大于企业的投资。
第二是信息化需求不明确。
第三是物流信息化供应商参差不齐。物流信息化市场的巨大蛋糕吸引了众多软件厂商,大小软件厂商应声而动,一下子涌现出了大批的“发烧友”企业。目前颇有点群雄混战的局面,真正懂得物流企业运作、具有一定实力能长久发展的软件企业却并不多。
国际普遍公认,中国、印度和东欧将是第三方物流成长最快的地区。中国物流业的总体成本偏高,存在进一步降低的空间,而信息化则是有效的重要手段。很多企 业已经将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通过各种途径来降低物流成本,改进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中国,物流行业信息化还处于基础起步阶段,空间巨 大,以博科资讯、唯智、富基融通为代表的本土实力厂商可以继续以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和创新业务为市场老大地位努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