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铸型的蓄热系数 铸型的蓄热系数b2 (b2= c2ρ2λ槡2)表示铸型从其中的金属中吸
取并储存于本身中热量的能力。蓄热系数b2
越大,铸型的激冷能力就越强,金属液于其中
保持液态的时间就越短,充型能力下降。金属型铸造中,经常采用涂料调整其蓄热系数b2
。
为使金属型浇口和冒口中的金属液缓慢冷却,常在一般的涂料中加入b2
很小的石棉粉。
(2)铸型的温度 预热铸型能减小金属与铸型的温差,从而提高其充型能力。例如,在
金属型中浇注铝合金铸件,将铸型温度由340℃提高到520℃,在相同的浇注温度 (760℃)
下,螺旋线长度由525mm增加到950mm。在熔模铸造中,为得到清晰的铸件轮廓,可将型
壳焙烧到800℃以上进行浇注或利用型壳焙烧刚结束的高温余热进行浇注。
减小铸型中气体反压力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适当低型砂中的含水量和发气物质的含量,亦即减小
砂型的发气性;另一条途径是提高砂型的透气性,在砂型上扎通气孔,或在离浇注端最远或高部位设通
气冒口,增加砂型的排气能力。
3浇注条件方面的因素
(1)浇注温度 浇注温度对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
有决定性的影响。浇注温度越高,充型能力越好。在
一定温度范围内,充型能力随浇注温度的提高而直线
上升。超过某界限后,由于金属吸气多,氧化严重,充型能力的提高幅度越来越小。对于薄
壁铸件或流动性差的合金,利用提高浇注温度改善充型能力的措施,在生产中经常采用,也
比较方便。但是,随着浇注温度的提高,铸件一次结晶组织粗大,容易产生缩孔、缩松、粘
砂、裂纹等缺陷,因此必须综合考虑,谨慎使用。
空穴的产生使局部地区能垒
降低,邻近的原子则进入空穴位置,造成空穴的移动。温度愈高,原子的能量愈大,产生的
空穴数目愈多,从而使金属膨胀。在熔点附近,空穴数目可达原子总数的10%。
当把金属加热到熔点时,会使金属的体积突然膨胀3%~5%。这个数值等于固态金属
力学温度零度加热到熔点前的总膨胀量。除此之外,金属的其他性质如电阻、黏性等在
度下发生突变。同时,这种突变还反映在熔化潜热上,即金属在此时吸收大量热量,温
不升高。这些突变现象是不能仅仅用离位原子和空穴数目的增加加以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