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用错的成语,你都用对了吗?
中国成语,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结果,弄得这些词汇大大背离了原始意义,甚至驴唇不对马嘴,乃至出现成群结队的“拦路典故”、“傻瓜成语”。
不胜其烦
【解释】:胜:禁得起;烦:烦琐。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示例】:许多反动宣传影片,光是列举名目就不胜其烦。
【误用】: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胸无城府
【解释】: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以揣测得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示例】:他是个胸无城府的人,很是单纯坦率。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身无长物
【解释】: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
【示例】:逃难至此,他已是身无长物,十分落魄。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上课听懂了,却考不好试!怎么破?
许多孩子都有这样的困惑:上课我都懂了,为什么考不好试?
??家长也会纳闷明明给孩子把习题都讲明白了,考试为啥还是不会?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怪现象呢?
1、学会举一反三
??孩子平常总是,一听就会,但是一做就错。咋整?
??症结:
??学习中会是分两个层次,每一层是别人给你讲题,你听明白了,这时候的“会”其实只是知道了,但不是真的懂了,因为解题的这个路你自己没有真正走过,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层是你自己去做题,从头到尾梳理一遍,这时候的“会”才是真正的懂了。
??“知道”只是一种机械记忆,没有通过自己手动整理。而时间一长,大脑主动为自己减负,把这些机械记忆清除了。只有变为逻辑和规律的记忆,大脑才会把它变为长期记忆。
??——题外话,大脑喜欢记逻辑和规律,不喜欢记细节。所以如果真的要会做题,要把握逻辑和规律。
??对症下药:从“知道”到“懂”不是自己只做一道题就能达到的,同一个知识点,至少找5道题全做对,才算过关。另外平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当老师,给家长们讲课、给同学们讲课,在讲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平时自己做题时没注意到的点。
??讲的题越多,哪怕是我早就会的题目,也经常能触发我的灵感。这就是教学相长了。
2、老生常谈之不要“粗心”
??很多人觉得自己会了,失分只是粗心。但是我认为这并不全面,或者某一程度上说,我认为本质不是粗心。这里简单概括下:
??症结:
??①知识点似懂非懂。貌似会了,只是没做对——所以孩子家长归结于粗心。但是其实,生活中很多大大咧咧粗心的人,考试是经常满分的。真正的“会”,不会被粗心影响,最多也只能影响几分,不会让尖子生变成普通生,普通生变成差生,对不?
??②客观因素不配合。如时间紧张、心有旁骛等。
??对症下药:
??针对①:多做题。
??针对②:看到下面的话也许你会笑。 如果时间紧张,练书写速度,计算速度,考试策略选择:先做完容易的。 如果是心有旁骛,那家长需要在平日里就注意提高孩子的专注力,特别是平时写作业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专心致志。
3、学习的本质是学到东西,不是考试
??有个现象家长们反思下:
??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看到分数70多(指偏后面的分数),心里是习以为常,觉得,这就是我的水平正常的!
??②成绩好的学生,看到分数95以下,心里觉得很羞耻,为什么我考不了满分。
??第壹种情况的学生,上课听懂了考试不会做。他不会有任何想法的,他觉得正常。
??这个我想多说几句:这就是家长有没有给孩子期望的问题了。比如一个小孩考70分,家长很不开心,但家长是不是也把70多分变成常态了?我们告诉孩子,下一次要考好一点。但是怎么才算考好?只看分数么?由具体目标吗?
??我建议家长用知识地图的方式更具体地指导孩子。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孩子完成。也许孩子一开始觉得难,但是只有你能帮到他。另一方面在指导孩子的过程中,不仅仅看成绩,更要看孩子的真实水平是不是在提高。
??孩子在这过程中,心态会矫正过来——原来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是为了我真正学会这些东西。我觉得,学到知识,比一两次的成绩更重要。而真正的学到知识,自然就能考好试。
??以上三点如果都能督促小孩做到,我们相信孩子能真正地学“会”并考好试的。
最容易用错的成语,你都用对了吗?
中国成语,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结果,弄得这些词汇大大背离了原始意义,甚至驴唇不对马嘴,乃至出现成群结队的“拦路典故”、“傻瓜成语”。
三人成虎
【解释】:比喻谣言或讹传经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听者信以为真。
【示例】: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传竟成真的了。
【误用】:常被误认为人多力量大。
鼎力相助
【解释】:敬词,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示例】:感谢各位的鼎力相助,我们这间公司终于落成!
【误用】: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蹉跎岁月
【解释】: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指虚度光阴。
【示例】:这么些年我一事无成,不过是蹉跎岁月。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