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按晶型分类,有金红石型和锐钛型两种。金红石型产品的产量约占70%。中国钛白粉产品的牌号,按颜料的晶型划分:锐钛型二氧化钛有BA01–01和BA01–02;金红石型二氧化钛为RA01–03。1989年新设计的钛白粉厂产品牌号又增加了CR500、CR501、CR502、CR530和CR520等(C代表中国,R代表金红石型)。
生产方法与工艺流程选择 设计中普遍采用的生产方法有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1)硫酸法。设备简单、单位产品成本低,但“三废”量大。选用的原料是含TiO2在50%~60%的钛铁矿或含TiO2在75%左右的酸溶性钛渣,用硫酸分解,冷冻结晶除去硫酸亚铁。酸解工艺取决于原料的化学成分和性能,一般原料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低、采用高温酸解工艺;原料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高,采用低温酸解工艺。净化后的酸解液进行水解,水解工艺有三种:自身晶种常压水解、稀释水解和加压水解。
2004年钛白粉价格也上涨了10%~15%,2005年一季度生产商再次调高价格约5%~7%,一季度美国市场交货价格为1980~2200美元/吨,欧洲价格为2050~2060欧元/吨,亚太地区现货价格2200~2300美元/吨(成本加运费).2004年一系列产能整合以及需求转强是装置开工率高达95%,预计2005年将达到98%,2009年之前将继续维持高开工率。全球需求按2%~3%/年增速计算,每年需新增9~13万吨产能方可保证供需平衡。中国钛白粉需求快速增长已达到40万吨/年,且半数依赖进口,预计未来新增产能将集中在中国。
1990年世界各地区钛白粉的人均消费量:北美为3.9千克,拉美地区为0.5千克,我国为0.15千克。由此可见我国钛白粉的生产消费水平相当低。同时也说明我国钛白粉工业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钛白粉工业存在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原料品位低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差距。在生产技术上,国外以氯化法为主,而我国基本上都是硫酸法生产。即使是硫酸法,我国大部分厂家在工艺技术、生产装备、自控监测、 “三废”治理等方面与国外也有很大差距。在生产规模上,国外钛白粉装置平均规模为年产6万吨,其中氯化法较大为30.5万吨,硫酸法为13.1万吨。而我国钛白粉生产装置平均规模仅为4000吨,较大的也仅为1.5万吨。生产规模小,造成了能耗高和生产成本高,也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在原料方面,国外硫酸法大都采用高品位酸溶性钛渣,而国内基本上直接使用钛铁矿。
资源的品位低也影响了钛白粉产品质量。在产品质量上,国外以光学性能好和遮盖力、消色力、耐候性优异的金红石型钛白粉为主,其中又以经过表面处理的金红石型钛白粉居多,并有各种专用钛白粉产品。国内硫酸法钛白粉以锐钛型产品为主,大部分未经过表面处理,专用产品极少。国产钛白粉白度差、消色力低、研磨分散性差,难以满足涂料、油墨、塑料、橡胶等行业的要求,大多只适用于造纸、化纤、搪瓷等生产。我国钛资源占世界总贮量的1/5,但钛白粉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3.5%,年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