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之一,它含有淀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家B、卵磷脂、精氨酸及多种酶类。不但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小麦苗、麦芽、麦麸、麦籽均可入药.早在1700年前,我国医圣张仲景就创立了“甘草小麦大枣汤”这一著名药方。由此可见小麦用于治病的悠久历史。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7°~50°,从平原到海拔约4000m的高原(如中国西藏)均有种植。按照小麦穗状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结构,颖片、外稃和芒以及谷粒的性状、颜色、毛绒等,种下划分为极多亚种、变种、变型和品种;根据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10~11月播种,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长达180天左右。
浊小麦湿害防治方法:麦湿害是小麦生产中的五害(湿害、冻害、干热害、草害、病虫害)之一。近年湖北、准北麦区、江苏丘陵麦区等常见,每年都有不同积蓄的发生。受湿害的小麦根系长期处在缺氧的环境中,根的吸收功能减弱,造成植株体内水分反而亏缺,严重时造成脱水、凋萎或死亡,因此湿害又称为生理性旱害。从苗期至扬花灌浆期都可受害,苗期受害造成种苗霉烂,成苗率低,分蘖延迟,根系不发达,苗小叶黄;拔节抽穗期受害上部的三片功能叶分别较健株短20%、30%、36%,有效穗减少40%;扬花灌浆期受害 功能叶早衰,穗粒数少,千粒重降低,出现高温高湿早熟,严重的青枯死亡。生产上中后期发生的湿害较前期重,其中拔节孕穗期发生湿害损失最重,此间受害有效穗少,每穗粒数减少,粒重下降,产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