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视媒体为例,近年来广电总局频频出面管理电视市场,政令背后是中国电视市场盲从跟风、内容高度集中化的现实。坚持类型多样、题材健康的传统媒体毕竟是少数,不少媒体瞅着什么在市场上受欢迎就往哪个方向走,典型的羊群效应,是一种失去理性思考的行为。
中国电视57年,早不该是随波浊流、易被煽动的毛头小子,而该是位睿智、冷静又不失幽默的长者,成为内容领域的定海神针,而不是被人蛊惑、娱乐至死。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一直在寻求转型发展,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关系该如何理顺也未明晰,转型的阵痛同样刺激着传统媒体紧张、焦灼的神经。
需要明确的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并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两者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用户需要的媒体形态。
用户的“碎片化”必然需要点对点、个性化的新媒体来满足每个用户不同的需求,但是用户的“破碎重聚”则更需要大众传播媒体把有类似需要的用户重新聚集在同一个焦点之下。而随着用户多屏使用的媒体习惯越发成熟,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将是人们离不开的信息窗口。
为了构建“内容力”的产品,需要有以下几个特质:
可拓展性:基于社交分享的内容生产方式
创作出的内容只有被分享,才可能产生价值,而用户之所以会分享,是因为分享有用的信息,可以获得别人的赞赏,而获得成就感。
可连接性:基于特定人群的圈层化表达
网络的产生使信息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同时无用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每个人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取有用的信息,针对特定人群创作的内容可以更容易触达到目标用户,从而产生价值。
可转化性:基于层次感丰富的内容跨界能力
随着消费的逐步升级,用户从仅关注功能和价格逐渐向品质和体验过度,过去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已逐渐不被用户认可,耳目一新的创意,情感丰富的内容慢慢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为了赢得他人的赞赏,用户也开始广泛传播。
可识别性:基于聚合的可辨识和稀缺性价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而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属性的人,会无意识的形成一种可识别的标签,比如经常去星巴克喝咖啡的这类经常会被称为小资,而向这些被称为小资的用户推荐一些具有文艺范的产品,就会获得非常好的价值和广泛的传播。
本篇所讲的内容运营,是指没有范围限制的新媒体平台,这里的不受限制指的是不受专业以及领域的限制,我们通常在选择内容的时候会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标准:一是内容的专业度、二是内容的有趣性。
在特定的领域,诸如教育、母婴妇儿等带有垂直人群特征的领域,选择内容遵循的原则是专业优先,“趣味性”可以作为内容的切入口。而在其他比较开放的平台,用户不需要那么精准的平台,我们可以寻找“有趣的内容”作为传播的基本点。下面以社区为例,说说在社区里面我们应该如做内容运营。
社区人群大体都带有某种兴趣标签,基本上都是具有共同诉求的比较精准的人群。当然,这里我们排除了那些为了某些商业目的或者其他目的混迹于社区的不精准用户。
首先,你要对自己产出的内容对一个详细的规划:你清楚近期要规划什么样的内容,这些内容会带来怎么样的效果。内容的传播点无非是两个:1是获取用户,2是进行品牌或者服务的传播。
作为一个新媒体运营,不是单纯的去进行内容的整合原创,而是需要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为产品的价值或品牌传播树立目标。这样,你才不是一个文案,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