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岐是浙江嘉兴人,他做的铜手炉有一个的特点,就是用一块铜板打成,不加任何焊接,薄厚非常匀称,炉里搁上炭火以后,外表摸起来正好让皮肤感到温暖又不烫手。该藏品呈椭圆形,整体形状很圆润,表面很光滑。盖子上面是大朵缠枝的花卉,而且是用手工镂空刻出来的纹饰,很细很密的样子,但却令人能感受到铜的厚度。底部是圈足的,圈足的中心有用刀刻小篆的几个字,上面是写着不知寒到,但觉春回,张鸣岐制。盖子跟炉身的结合非常好,经过千万次的开合,依然不会松动。市场估价30万到50万
手炉这个东西出现的并不非常早,它是由火盆演变而来的,大致成型于唐中晚期,所以《琅琊榜》出现手炉的道具完全是不正确的(《琅琊榜》原著年代是在南北朝时期)。
手炉的得名是相对于“脚炉”而言的,所谓脚炉就是火盆,脚炉作为古代长江流域冬季的标配可谓不可或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民生活普遍富足,所以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手炉在明清时期发展便达到了巅峰,是江南人民在阴冷潮湿的漫长冬季中身边可爱的小精灵。宫廷当中也经常能看到手炉的身影,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就收藏着一件大清雍正年制款御用手炉。直到建国之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江浙一带依然有零星生产的手炉,到了后来,随着取暖条件的改善,手炉才慢慢失去使用价值,退出历史舞台而主要成为了收藏品。
* 产品名称:* 产品编号: 类别: 材质: 包装:
![](http://img11.makepolo.cn/images/formals/img/product/678/172/4_fca679c4051320e20ebe80918bd604a1.png)
![](http://img11.makepolo.cn/images/formals/img/product/461/456/4_d8a5116870ff4e8dd5ed8a9de940f038.png)
![](http://img12.makepolo.cn/images/formals/img/product/282/518/4_53227b1e3f38e8d1c42df1abce60410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