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政访谈6-王有政字画作品收购回收在《悄悄话》之后,《冬晨》、《丑女》、《翠翠莉莉和姣姣》、《山花》、《捏扁食》等作品的问世标志着王有政个人艺术生命的独立。作品中一个个淳朴的形象是那么普通、自然、不带半点夸饰,就像在农家中看到的一样,这就是王有政作品的风格——质朴自然。但他的“自然”并不是简单地再现生活,而是全力以赴创造出的独具个性的“第二自然”。他说:“其实在极端写实的、平淡如现象的形式背后,我把自己悄悄地藏起来。在貌似生活现象的形式背后,有我对艺术的偏爱、理想,对原始生活形态极其苛刻的筛选、加工编织等。”上世纪90年代之后,王有政一方面坚持自己具有强烈主体性的“自然主义”风格,一方面随着对于黄土文化理解的日渐深入,开始关注黄土地上“黄土人”普遍的精神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他认为这些看似虚空的东西,实则是改变和塑造人物的无形之手。基于这一创作理念,他又推出了一批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大型作品,如《黄土老人》、《母亲我心中的佛》、《我的父老乡亲》、《乳汁的河》等等,在这一批作品中,王有政通过其笔下特有的活生生的人物将黄土文化的凝重和深邃传达给了观众,可视为他在自我方位上的进一步升华。如1991年的《黄土老人》,远看是一张非常具体的陕北老人的脸,近看老人脸上的一道道岁月的留痕,则如黄土高原般沟壑纵横、坎坎坷坷。又如1994年在第八届全国美展中的获奖作品《母亲我心中的佛》中,盘坐于锅台灶前的母亲既是一位终日围着锅碗瓢盆操持家业的具体的母亲,又是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饱经沧桑的母亲的化身,是一尊崇高的母亲佛!他还将言之未尽的内容补充在题跋之中:“年轻时我那么匆忙离开了你,千里万里去追求那天边的圣迹,半生的旅程教我觉悟,金色的佛光、无私的净土原来出自你。啊,母亲,哪怕是伟人、领、骁勇的元帅将军,无论是哲人智者,普通的劳工、商旅,恐怕都跟我有同样的体验。世世代代,这样的母亲把我们民族的全部历史默然谱写。”没有思想锋芒的艺术作品永远是苍白的空壳。正是对永恒的黄土文化精神的执著追求,王有政的作品才令人百看不厌,并能发人深省,使人常看常新。
王有政访谈4-王有政字画作品收购回收 几十年以黄土人情为题作画,王有政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乡间小路。在全国美展的第五届﹙1979年﹚、第六届﹙1984年﹚、第七届﹙1989年﹚、第八届﹙1994年﹚、第九届﹙1998年﹚上,他都以自己扎实的功力获得各种奖项,并有6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永收藏。即使这样,他对自己的绘画创作仍不满足,还是一如既往地耕耘着,如同他画中的老乡般不知倦怠。获奖经历
1970年,他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因出色的毕业创作被分配到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从事群众美术创作的辅导工作。在深入基层辅导农民画的同时,他凭着吃苦耐劳的顽强性格创下了156天跑遍了陕北绥德县23个乡镇的纪录,画遍了各地所谓的“好形象”。作品《我们是大地的主人》中荡荡满满200余人无一没有具体的写生素材,美术评论家王宁宇在谈及这件作品时说:“用学院派的死功夫硬抠农村题材的人物形象,叫人睹之不禁怦然心动”。这件作品虽然使他在美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画面一个个纪念碑风格的人物形象,仍是“文”结束前的喜庆化和英雄化农民表现风格的延续,进一步找到并走出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创作道路,成为他最紧迫的课题。1978年5月至9月,他与美术评论家刘骁纯同道去陕北绥德、佳县等地深入生活,为确立其创作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此他开始采取一种“身居其中,由内向外的视角,以提升了的农民自身的眼光看待农民,就像看待同样是农民的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刘骁纯《自自然然》)。他开始在一个地区长期住下来,和老乡们同吃、同住,从而捕到他们毫无饰、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中流露出的美。几十年来,已经无法统计他在陕北的乡间小道上走过了多少步伐,度过了多少时光。在黄土峁上的梯田间,土的、砖的、石的窑洞里,老乡热乎乎的炕头上,书声琅琅的小学校中……无论是千里冰封的大年夜,还是山花烂漫的阳春天,他都坚持在这古老的黄土塬上不知疲倦地搜寻美、发现美、感受美。他的这种搜索和捕平凡生活的方法,已为评论家首肯为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转化生活美为艺术美的创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