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北京,骄阳仍然似火,记者访问了来自黄土高原的名国画家王有政先生。没想到这位国家一级美术大师会这样随和,谈笑间常常流露出农民般质朴的笑容。他侃侃而谈,沉稳的言语里充满自信,慈善的目光中透射出睿智。在绘画道路上勤苦求索多半生。黄河奔流,在黄土高原上冲出了一个晋陕峡谷,峡谷东边是山西、西边是陕西。1941年,王有政出生在晋南黄河边上万荣县西景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其祖上世代以耕读传家,爷爷王镛是清末举人,母亲薛舜琴曾在女子学校任教。王有政自幼受到良好而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的书画基因,即是受之于喜爱书法的爷爷、父亲和爱窗花、刺绣的奶奶、母亲。万荣县民族文化传统深厚,女娲用黄土造人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全国名的后土祠,就是祭祀女娲娘娘的名胜古迹。但与其说是伟大慈爱的女娲娘娘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酷爱黄土的种子,不如说是留在黄土地上的美好记忆让他无法从这里走开。在故乡的黄土地上,幼年的王有政跟随乡亲们烧香敬神、看戏学戏、买年画、贴春联、闹社火、走亲戚、参办红白喜事……这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感念不尽的记忆,也成为这个黄土汉子在后来的绘画创作中取之不尽的宝藏。诚如王有政在他的《我的乡间小路》中所说:“我偏爱农村,这与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热爱农村、熟悉农村是分不开的。我确信童年时代在心中播下的爱与美的种子,对艺术家的一生都起着深刻的影响。”虽有黄河相隔,古都西安却是晋南学子们理想的求学之地。少年王有政也在家庭的支持下来到了这里,顺利地考进了西安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又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
至今,他仍叫得出自己作品中大多数人物原型的姓名,知道他们都住在哪里,隔一阵儿就想去串串。作品《读》中的小女孩艳艳考上了西安医学院,王有政还为她赞助了学费。如同他在创作《我的父老乡亲》的题跋中写到的一样:“我来自黄河岸边一农家,日后成为画家。但我无论走到多么遥远的地方,见到了多么文明的现代,我都牢记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永远活跃在我心灵深处的,仍然是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我的父老乡亲。”人们欣赏王有政的绘画,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人们能直接地感受到一种最普通温馨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人间情态,而这也正是王有政绘画创作的出发点。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热爱生活,我喜欢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我希望通过我的画面与人们对话,将我对生活美好的体验与人们共享。”
王有政曾以《我的乡间小路》为题撰文,讲述他的绘画经历及体会。他写道:“我偏爱农村生活,这与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热爱农村、熟悉农村是分不开的。我确信童年时代在心中播下的爱与美的种子对艺术家的一生都将起着深刻的影响……我喜欢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收购名人字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画面同人交流,让人看了一目了然,通俗易懂。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用最朴实、最自然的语言,传达出我对生活最深切的感受,将我对生活的美好体验与人分享。”
1941年,王有政生于山西万荣县,耕读传家,书香门第,爷爷是清末举人。虽是农村环境,但家学源渊,有书可读,童年给他留下美好记忆------东家生了个又红又胖的妹;西家娶了新嫂嫂,从花轿里下来个一身红装的新媳妇;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父亲在啃一本线装书;村路曲曲弯弯,炊烟袅绕不散……俗话说“三岁看出七老相”,有政的心细如发,情感细腻,成就了他后来的画坛定位、创作取舍。正当他为画什么、怎么画而徒生苦恼时,因工作需要下农村而豁然开朗,一些同行看来极其平淡的小事却能引起他的强烈共鸣,衣着俭朴,忙忙碌碌的乡亲们举手投足间都有画面感。他迫不及待地打开速写本。
自1958年就读于西安美院附中以来,接近50年了。50年的习画之路一如乡间小路,有过坎坷泥泞、高低不平,但总体看并不难走,因为你爱它。你习惯于欣赏路边小花、路边的树;习惯于追随着路上的马车、羊群和驴儿走上一段,目送其远行的身影而若有所思。小路也有变化,有的路段在拓宽,有的路段由泥土路变作沥青路。人也在变、交通工具也在变。七十年代有辆自行车骑很不错了,一看就是下乡干部。八十年代出现了的确良,不褪色、不打褶、手感光滑,哎呀,谁家女娃换上新装,穿件的确良出现在村路口,全村人的眼睛都发亮。
小路就记录着这一切,有政的画笔就记录着这一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1979年《悄悄话》发表以来的26年间,他的画忠实地记录着农村社会所发生的点滴变化,从衣食住行到精神面貌;从纯粹的乡土气到城乡的兼融性,在他的画里都能找到脉络、找到根据。细节反映内容,甚而决定内容。收购名人字画,正是点点滴滴,汇聚成历史嬗变,农村不再仅仅是苦难的象征,孩子们有书可读了。那种一成不变的、以羊皮袄、白头巾为典型形象的陕北汉子也在试穿着新衣裳。瓜棚李下,农家小院,乡亲们自得其乐,笑声朗朗。幸福就是一种心情。生活好了,乡亲们的心情也自好了。这些,有政都用画笔作了记录,形象地再现了当代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
以有政的为人、风格,他只能做这样的选择,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作画。他不是那种才高八斗之人,也不屑于投机取巧,追风跟风。他乐得被人称为农民画家,被陕北老乡称作“游画匠”,而常年累月地泡在农村,与民同乐、与画同乐。
他是名画家,也是白丁画家。他成名很早也有机会谋个一官半职,障碍是他自己,欲望很小,没有兴趣。名和利是孪生兄弟,有个位置总是便于卖画吧?可他对钱也没兴趣,对卖画一点兴趣也没有。钱好不好?够花就行,一旦多了、过了,就跟你没关系了,不过是银行里的一个数字而已,跟你毫无关系。他说,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也不过相当于你卖张画,你画一张画赶上农民干一年,可以了。过去没有钱也画得一呼隆的,现在也一样,因为你喜欢。喜欢画,你就会不辞辛苦地追随生活的脚步,到一线去、到乡间小路去。收购名人字画,有政讲,不下去干脆就画不进去,深入生活是创作本身的要求,你只能这么做,必须这么做。
直到现在,他每年都下乡,到陕北去、到山村去,最长时一次下乡4个月。最多时一年下乡156天,跑遍绥德县23个乡镇。
<img src='/212410/p4/20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