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关节疼痛:中医称为痹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行痹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可伴恶寒、发热;痛痹筋肉关节酸痛显著,遇寒加重,痛有定处,伴局部肿胀;著痹关节酸痛,痛有定处,沉重无力,易受阴雨潮湿气候影响,伴纳呆。治则为调益血气、通经活络、通利关节。取穴中脘、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风府、阿是、鹤顶、阳陵泉、阴陵泉,均用毫针刺,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医疗1次,可加用灸法。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疼痛的病症,常见于各种急慢性胃部炎症、溃疡病等。胃脘部疼痛有隐痛、窜痛、灼痛,多伴有腹胀、嗳气、吞酸和食纳及大便改变。治则顺气和胃、通经止疼。取穴内关、足三里,以毫针刺,实证者用泻法,虚证者用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医疗1次。
针灸推拿按摩 针灸推拿操作方法
毫针刺法:是利用毫针刺耳穴,调治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
定穴和消毒以选定耳穴作为针刺点,针刺前耳穴必须严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用75%的 酒精脱碘,待酒精干后施术。
针刺主要有以下四个作用:
以“痛”调治:针刺首先产生疼痛,疼痛的刺激到最后疼痛或者不适消失,就是个从“痛”到“耐受”疼痛或者不适的过程。
调神:当你关注疼痛的时候,它就变得敏感,不关注的时候就不那么敏感了。大家可能都有类似的体会。针刺后,针刺的局部产生疼痛,就转移了对原来疼痛部位的关注,这样就缓解了原来疼痛,所以针刺通过调神来调治疾病。
调卫脉:针刺后使疼痛介质,就是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消耗了,疼痛就减轻,感觉阈值就提高,也就是说,原来针刺非常敏感,然后再针刺就不那么敏感了。所以说针刺首先是疼,然后疼痛介质少了,就不那么疼。
调血脉:针刺局部后,首先针周围变白,紧接着就变红了,而且红晕会向周围扩展。这就是针刺对于血脉先收缩血管,然后继发扩张血管的效应,调节了血脉。
自适应:针刺后疼痛,机体为了适应这种疼痛,从而调动、协调了周身的力量。这种自适应能力,以及调动、协调的能力就是正气。正气足,则适应快,缓解迅速;正气不足,则反应缓慢,调治效果不好。针灸推拿按摩 本文由重庆康立中医康复职业培训学校分享。
针灸推拿按摩培训
与打针吃药一样,针灸也是要掌握“剂量”的,但长期以来针灸调治缺乏规范,不仅医生师承的操作手法不同,而且衡量调治到位与否也主要依据医患双方的“临床感觉”。由石学敏院士带领的针灸科研团队开展的“针刺手法的量效关系及生物学基础研究”目前被科技部立项为2009年“973”重大理论研究项目,该课题将对针刺调治手法进行量化,明确针刺方向、深度、所采用手法施术时间及一次操作持续有效作用时间这“针刺手法四大要素”,把针灸学引向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