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粟是一种粮食,那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粮食?为什么一颗能长出万颗呢,这可不是大米、玉米、小麦的性格。
粟今天的称呼的是“小米”,相较于瓜子和豌豆,小米真的“小”。可别小看它,在隋唐之前,粟可是最主要的粮食品种,是人们的不可或缺的主食。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秋收万颗子”更多的是写实。为什么现在的主食品种不是“粟”了,一起来看看中国粮食的发展史。
在原始社会,中国的粮食品种主要有:粟、黍、稻、菽(大豆)、大麦、小麦、薏苡等。北方以种植粟、黍粮食品种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粮食品种有黍、稷、稻、小麦、大麦、菽、麻等七种。主要的粮食品种是黍、稷。直至明代以前,中国的粮食品种大致如此。在《诗经.小雅》中,农作物的排列顺序是:黍、稷、稻。当时人们很迷信自然,称社为地神,稷为谷神,故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社稷。因而社稷即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灌溉的发展,人们才有条件种植对水土要求较高的菽和粟。虽然粮食作物品种变化不大,但是,作物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的特点是菽(大豆)的地位上升,菽和粟一起列为主要的粮食作物。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从战国到唐代,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西周以前,中国粮食品种以黍、稷为主,其他粮食品种不占主要地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五谷的概念,表明当时粮食作物的品种初步有了定型。主要粮食品种有:粟(禾、稷)、菽(大豆)、黍、稻、小麦、大麦、麻七种。
秦汉时期粮食结构有所变化,主要粮食品种有:粟、稻、小麦、大麦、大黍、粱、大豆。汉代董仲舒建议在关中一代推广小麦。汉魏时期由于石磨的推广,麦子磨成面粉,这一饮食史上的进步,也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粮食品种的顺序是:谷(稷、粟)、黍、粱、大豆、小豆、麻、大麦、小麦、水稻、早稻。
隋唐五代时期,主要粮食品种的顺序是:稻、粟、麦。
宋元时期,稻麦两熟制逐步形成,双季稻得到推广,明代以后,水稻更加发展,因此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同时,玉米、甘薯、土豆从国外引进,更加丰富了粮食品种。当时主要的粮食品种是:水稻、小麦、谷子、玉米、豆类。
到1950年,粮食品种是指小麦、大米、大豆、小米、玉米、高粱和杂粮七大品类。1952年,粮食减为四大品种:小麦、大米、大豆和薯类。1957年,粮食增为五大品种:小麦、大米、大豆、杂粮和薯类。1971年又把杂粮类改为“玉米”等,粮食为新五大品类:小麦、大米、大豆、玉米、薯类。1979年后《辞海》对粮食的解释是各种主要食料的总称,如小麦、高粱、玉米、薯类等。1996年根据种植面积及产量排列为:稻谷、小麦、玉米、薯类、大豆、谷子、高粱、其他杂粮。1990年,国家粮食定购的品类:小麦、稻谷、玉米、大豆。
国际通用的粮食品种概念:199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所列的详细FOOD产品目录由八大类106种:1.谷物类8种;2.块根和块茎作物类5种;3.豆类5种;4.油籽、油果和油仁作物13种;5.蔬菜和瓜类20种;6.糖料作物3种;7.水果、浆果24种;8.家畜、家禽、畜产品28种。
粮食品种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会赋予它更新的内涵和外延。这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渐提高的体现。
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在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随着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缓解了世界的“饥饿”难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院士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然而你知道吗,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在推广种植辣木。辣木是什么?它怎么能和杂交水稻一样,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青睐呢? 甚至邀请国际流行音乐人麦当娜,担当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辣木种植推广大使”,这就是辣木的魅力。
辣木营养价值高,它的营养冠绝30多万种植物,它的营养丰富而且全面,很多营养元素是我们当下主食的几十倍至百倍;辣木不但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也很高,被广泛用来预防慢性疾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种辣木利用荒山荒地,不占现有耕地,不污染环境,还能较快地修复改善脆弱生态,也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修复青山绿水的新途径。
辣木不只是一般的营养蔬菜、保健食品,而应是人类不可缺少、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物质之一。辣木作为新的粮食品种,地位会不断不断上升,未来的种植面积或许仅次于水稻,吃辣木树叶的时代也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