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到今年,“‘90后’养生”是互联网上来势汹汹的话题,“‘90后’老阿姨养生”上了微博热搜,“90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新锐和朝气的代名词,而养生感觉却是中老年的话题,两个反差强大的词组合在一起,频繁出现,正是中国人的健康观念的拐点。
90后脱发更严重了吗?
10年前并没有人提炼出“‘80后’开始脱发了”这样的爆款话题,为什么会在10年后刷屏朋友圈。真的是“90后”脱发更严重了吗?“90后”脱发是爆款话题中的爆款,在2017年百度沸点搜索榜上,“‘90后’脱发”在第九位,排在它前面的都是“一带一路论坛开幕”“马可龙当选法国总统”“AlphaGo对战柯洁”以及《王者荣耀》等这些跟国计民生、人类未来有关,牵动上亿人心弦的热门话题。
北京大学医学部在职博士、民航总医院皮肤科主治医生徐宏俊在知乎上科普脱发常识,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1998年出生的明星阿尔法,他现在前额都露在外面,这不是特别的发型,而是雄激素性秃发的典型状态。徐宏俊说,常见的脱发类型是雄激素性秃发和斑秃。雄激素性脱发最主要的原因是遗传,我国男性雄激素性脱发人群中,有家族遗传史的是53.3%,医学上把它看作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性疾病。斑秃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医学上目前还不清楚,但根据研究,20%的斑秃患者家族成员中也有斑秃。从遗传概率来计算,并没法得出“90后”比前辈们有更多脱发的结论。
徐宏俊说,我国男性雄激素性脱发的患病率是21.3%,女性是6.0%,斑秃的患病率是3.8%,这种流行病学调查基本上能覆盖我国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情况。从医学角度讲,并没有脱发人数逐年上升这回事,也并不是“90后”比前辈们脱发的人多了,并没有数据证明“90后”人群里脱发人数增加。
在医学标准中,每天脱落50根到100根是正常现象,每天掉发100根持续3个月才算脱发。已经被互联网教育的粉丝们抱持着防患于未然和有病必须治的心理,让养发市场活跃起来。几年前流行的“无硅油”概念,无论科学道理是否站得住脚,背后就是对脱发的担忧。现在,更是直接为防治脱发付费。去年9月份,阿里零售平台发布数据,植发、护发产品的消费者中,“80后”占38.5%,“90后”占36.1%,他们的总数超过了传统的脱发群体——中老年男性。
健康养生观念的觉醒
因脱发而刷屏的“90后”和前面的“80后”,是中国社交媒体上的主流用户,是健康需求猛增的一代。这部分人群,大的接近40岁,最小的也是18岁。这正是中国朝气蓬勃、中流砥柱的一群人,同时也是先进入互联网,接受爆炸信息冲击的一群人,包含了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养生观念等冲击。
“‘90后’脱发”成为爆款中的爆款,其实是在意头发状态的人增多了,并且愿意为它花钱。十多年以前,不流行百香果,但每个女孩都是木瓜的高频消费者。那时候没有养生壶,可很多宿舍都买了电炖锅,同样煮红枣银耳。那时候虽然没有美容博主和明星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养生心得,但一些综艺节目,女明星们也在上面分享她们的新奇产品,很快,就能通过网购买到。那时的电视购物是如此火爆,其热度不下于现今的快手、抖音。
物质的丰裕和信息科技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养生不在是中老年的专利,上至耋耄老人,下至青春少年,养生都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健康服务产业的快速增长,正是这一变化的直观体现。
养生领域的新消费者
对于养生,过去一直是年轻人处于沉睡期,中年人处于觉醒期,老年人处于发奋期,养生产品的目标群体多是中老年;很多年轻人都认为自己身体很棒,根本不需要保健,正值青壮年的他们的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忽略健康,寝食无律,消耗资本。而现在的情况去大有不同:
阿里发布的脱发消费数据中,其实“80后”所占百分比高于“90后”,但一句“‘90后’加入脱发的主力军,即将赶超‘80后’”,让这份报告拥有了极高的话题性并被广泛引用。养生打上“90后”的标签,不只是从传播效果上的考虑,也因为越来越成熟的商业策略下对新消费群体的争取。20多岁开始消费养生产品不新鲜,但“90后”确实是养生领域里的新人,养生越来越年轻化。
他们对自己万般珍惜,又舍得花钱,更有商业价值的是,因为人生的大幕刚刚拉开,还没形成固定的养生理念,无论是偏方、中医、营养学,在他们生活里都能和平相处。速途研究院今年发布了一份《“90后”养生报告》,可以看到“90后”最热衷养生产品,同时,超过一半的“90后”又有购买保健品的经历,比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补充剂。
现代生活压力大,造成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需求;而面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世界的新消费者,一直存在的健康需求得消费升级;新兴的辣木健康产业,将会是年轻一代的新选择,为中国大健康产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