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4.0与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说到智能工厂,不可避免的要谈到德国的工业4.0。德国人提出工业4.0是私人定制的需要。以前的工业革命在实现大规模生产以后,就把人的个性化需求降低了,大规模制造出来的是基本一致的产品。私人定制或者是个性化的生产是人类消费多样性的基本需求。有人说工程机械很多也是定制化生产。但是工业4.0强调的定制化是廉价的定制化,而不是高成本。工业4.0的另一个愿景是尽可能减少人工,增加自动化含量。它的基础和手段就是CPS,要实现柔性的敏捷生产。
CPS-Cyber-Physical System。把人(移动终端,穿戴设备等)、机(生产线,生产设备,机器人等)、物(智能产品,智能滑橇,仓储系统,搬运设备,AGV/RGV,运输车辆等),通过工业云联网并自主控制,这些实体既与MES交互,又相互协同,是工业4.0的核心系统。
CPS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要实现“廉价个性化”制造,制造系统就必须具有“充分”的柔性和敏捷性,能够适应定制化生产对计划、协同、物流等的要求。
CPS也是实现“少人化工厂”的技术平台,通过工业云联网,可以远程对设备进行配置、监控、排除异常等,设备可以自主控制、自主适应。
物联平台CPS用于连接生产线、设备和机器人等。OPC方式主要用于DCS/PLC联网,MDI(MES Device Interface)方式主要用于工控机联网,工控机也可使用OPC方式联网。 DNC方式主要用于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等数控设备联网。
如果设备已经组成系统且有中心数据库,可考虑使用“接口平台IPS”建立系统间接口。
不但与设备的“连接”是可配置的,而且CPS相关的“业务处理(如写库、自动控制等)”也是可配置的。
移动配置开发平台PAW,用于实现手持机、手机、PAD和穿戴设备等的应用开发,一个配置多平台运行。
对于工业4.0,我个人的观点是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新的革命新的IT技术出现,都是利用原有的技术。MES的厂商要帮助企业实现工业4.0,各种互联是没有任何技术问题的。比如通过PLC方式将机器人和设备联网,我们一般是通过OPC的接口规范。对于数控车床和数控中心,国内用的比较多的MDI。对于人的互联,手机、手持机和穿戴设备的互联,我们专门有移动的开发平台可以接入整个系统。
德国的工业4.0强调三个整合,一个是横向的供应链的整合,零部件的供应商和下游的销售商、维护商和服务商的整合。其次是纵向的整合,包括订单、排产、排程,直到装配和加工的整合。最后是设计的整合,含众包设计和客户设计。在工业4.0的文档里强调了MES的核心作用,从设计到装配和运行,MES自始至终都是核心的系统。
0世纪90年代中期,三菱、富士、东芝等日企垄断了中国变频器市场,随后,国内开始发展变频器市场,一时间涌现了几百家变频器制造企业,但大多仍集中在低端市场中。之后,中国变频器市场便出现泾渭分明的格局:外企占据高市场,国内低端市场价格战则打得很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汇川技术决定“不走寻常路”。“2003年汇川技术成立之初,正逢变频器市场初具规模之际,我们明确提出定位于高市场,与国外品牌相竞争的战略,绝不陷入国产品牌间的价格竞争之中。”汇川技术董秘宋君恩表示。
成立七年之后,汇川技术(300124)于2010年9月28日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汇川也从最初的单一变频器制造,延伸至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洪流中,致力于高制造的汇川技术,是颇值得研究的样本之一。
3、为什么认为0.01C为充电结束:这是国家标准GB/T18287-2000所规定的,也是讨论得出的。以前大家普遍以20mA为结束,邮电部行业标准YD/T998-1999也是这样规定的,即不管电池容量多大,停止电流都是20mA。国标规定的0.01C有助于充电更饱满,对厂家一方通过鉴定有利。另外,国标规定了充电时间不超过8小时,就是说即使还没有达到0.01C,8小时到了,也认为充电结束。(质量没问题的电池,都应在8小时内达到0.01C,质量不好的电池,等下去也无意义)
4、怎样区别电池是4.1V还是4.2V:消费者是无法区分的,这要看电芯生产厂家的产品规格书。有些牌子的电芯是4.1V和4.2V通用的,比如A&TB(东芝),国内厂家基本是4.2V,但也有例外,比如天津力神是4.1V(但目前也是按4.2V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