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文化发展的战略,作为教育品质的重要一部分,是致力于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从培养学生的性情性格出发,完善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理论导向。
家庭教育进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不只是《国家教育纲要》精神的要求,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担负不同的使命,此举可促进提升生命质量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机统一。
与学校教育侧重知识传授、视野开阔、能力提升相比,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品德奠基、礼仪养成、生存智慧的习得、审美情趣的培养。
这其中,父亲文化“道”的引领、男人英雄气概的修炼对子女的影响,母亲文化“德”的浸润、女性文化气质修养对子女的影响,家庭尚德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家庭教育家的文化视野,无不对人的生命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人生意义。
促进家庭文化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结合,是突破“有知识没文化”困境的有力举措。尤其是《家庭文化学》、 《文化育人德润天下》、 《人性的红与黑》等教材,形成国内独有的文化育人理论体系。
6.1.1家庭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
家庭文化作为“人之初”提升生命质量的精神学堂,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洛克)理念的历练场,对子女适应社会发展,塑造“不学礼,无以主”(孔子)道德规范的教练堂,其提升人性美德的育人目标,体现了家庭文化育人理念的深刻与社会责任的胸襟。
家庭文化育人,重在提升人的道德品行修养与精神信仰的铸就。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是人们的精神追求,那么这种理性的深刻和责任首先是以修身为前提的。治国之本在于齐家,齐家之本在于修身。正因此,鲁迅先生指出:“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学究,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
中国历史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鲁迅《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鲁迅先生这里谈的“熏陶”,正是文化视角下文化“浸润”的功能,这里的“功德”,正是对古人教育思想、核心教育理念的肯定与赞扬。其实,关注家庭文化育人理念的不只是我们中国人,西方教育家也很重视。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绅士精神与贵族理念”的教育思想,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体育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并重的思想,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家庭智育、家庭德育、家庭体育”共进的思想,也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烛照下,家庭文化所提出的“德行、智慧、礼仪、学问”文化育人四要素,其中“智慧”一词的含义也是来自于西方的教育理念。正是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精神的观照下,我们提出家庭文化育人的核心教育理念。
文化育人理念的提出,实质是想在家庭的教育取向中、父母(长者)的言传身教中, “聚集起有价值的东西,有助于正德,有助于物质的丰富,有助于精神提升的业绩” (梁启超),表达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立场。
家庭文化确立什么样的育人理念,才能对子女的全面成长给予生命品质的寄托和培养呢?如果用文化的视角观察社会的需求,人们会感到,人性与道德、精神与信仰、公德和美德以及理性深邃的视野、责任、包容的境界等品格正是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期间家庭所追求的。人的成长与社会实践的活动,首先是以德行的好坏作为人对人衡量标准的;以遵守社会秩序,知情重义、通情达礼作为基本伦理要求的;以理性深刻、富于见解,遇事以思想取胜为聪明才智标准的;以富于创新力,月灵性和悟性表达干练与聪敏作为努力方向的。
由此,让千百个家庭明白:德行的培养,在于自律的意识反省心灵;礼仪的养成,在于创新的环境表达秩序;智慧的设定,在于理性的处事卓见大义;学问的积累,在于在知与行的创新中提升人性。这些构成了家庭文化育人的四种基本要素。
“德行、礼仪、智慧、学问”作为家庭核心教育理念的设定,还在于使家庭这个“组织”,形成一个奋斗的“愿景”,用这种独特的,同时又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理念提升子女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价值。而我们(家长)所承担的责任,正是要在子女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问题上,每一个教育时段超前的方向性选择上,每一个(社会)问题的甄别与遴选上,拿出正确的意见承担责任,挖掘子女的兴趣,提高子女的积极性,开阔子女的视野,帮助子女做出方向性的选择,使子女走向“德行、礼仪、智慧、学问”的高地,在使子女成为人的“练习中”,注入人性的美德,形成家庭文化育人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