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为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高等学校是社会文化的前沿,承担着传播文明和创新文化的历史使命,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大学之根,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是活跃和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校园成才环境,促进校园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十分重要。
1深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就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教育部为此提出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有利于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创造、发展和传播,从而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重要部分,高等院校是知识的集中地,是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不仅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而且在此过程中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精华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元素。
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如能有效地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发展高雅的校园文化,既可以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又可以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推动社会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保障。高校校园文化的主题是师生,高等院校的师生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文化创新的生力军。同时,发达而又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也可以激发生活在其中师生进行精神产品的再创造,进而以高校为平台推动社会文化创新。
2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然地依附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更新,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出现了思潮并起的局面,同时,也日益明显地呈现出其与传统主流校园文化偏离的倾向。
2.1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实用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在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校园。
2.2理想信念模糊,道德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一些学生除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外,对他人、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漠不关心,社会责任感欠缺。
2.3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工作压力日益显著
当代大学生自尊、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丰富但又不稳定。相对于单纯、平坦的成长经历,进入大学后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这时,往往会感到难以承受压力,产生压抑、冲动等负面心理,甚至会出现极端的行为。
2.4良好的学术环境难以形成,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关注不够
许多学校更多的关注设备、设施等硬件的建设,而对软环境的营造却重视的不够,并且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
3对新时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3.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性。它包括知行统一、爱国情怀、社会良知、义荣归心、求真、审美、向善、立志、慎思、笃行等社会公共精神和个体内心修养。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合到高校校园文化之中,使之成为其纲领和灵魂,并具体体现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样式,深深地浸润青年学子的心灵,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和优雅上进的精神风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是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课题。因此,在高等院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学校精神教育要秉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思想和理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力图建设品位高、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的高校校园文化,以此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理解学校精神的精髓所在,使学校有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实现高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3.2突出大学精神,努力培养学校的“三风”建设
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一种价值体系,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这种精神文化的理想目标就是通常人们所论述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上不断凝练而成的,代表着学校的性格和个性,承载着学校的过去与未来,具体体现在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上。
校风是在长期的教学管理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一所学校呈现的外在的整体风貌。校风建设要积极主动,特色鲜明,凝练学校的优良传统、办学目标、教育思想、管理特色,形成别具一格的校风。通过校训、校徽和校歌等具体表现形式将校风进一步凝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从而达到影响人、塑造人的根本目的。校风对教风、学风的树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优良的教风、学风是校风的组成部分,也是校风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完善,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