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众多人所向往的象牙塔,是我们青年学生获取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的殿堂。而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就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本人的文化素质。学生能够置身于一个美好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其自然而然能够有着兴趣与途径去接触更多更加优秀的精品文化。校园文化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心灵之徒,是校园精神的构建之本,更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的孕育之源。
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由高校师生员工创造,存在和发展于大学校园中,由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统一体。它具有引领文化、凝聚向心、陶冶激励、规范约束等多项功能, 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有利于增强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校园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承载学校办学理念、凝聚师生共同意志、实现师生价值追求、体现学校特质的基本载体。要珍惜并不断丰富历届师生员工传承和创造、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继续培养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积极培育育人文化,使学校一切工作都为人才培养根本目标服务;努力营造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的良好校园风尚和尊重、包容、理性、进取的人文环境;结合实际工作,打造文化品牌与特色。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校园文化同时也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高素质人才,提高教职工的素质和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对社会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
时代对21世纪的大学生要求,不仅需要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还必须有着足够的艺术和文化修养。知识并不等于文化,只有给知识赋予深刻的灵魂之后,才能形成文化。东南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上一直不遗余力。每学期都会在校内组织多次人文讲座、精品人文课程以及包括“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名人进校园”、“高层次学生文化活动”等在内的校园文化活动。无数东大学子身处人文殿堂,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大观中获得高峰体验,在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中臻于化境,尽享精神盛宴。
于丹、周国平、六小龄童等等文化大家为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讲座,用最直接的方式拉近了我们与精品文化之间的距离。本学期,我就很有幸的聆听了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演讲“我心中的父亲”。 他将在演讲中,结合珍贵的历史照片讲述其一家在台湾生活的亲情以及父母的感情,展示了其父鲜为人知的一面。白先勇的作品始终贯穿浓重的历史关怀,他把父辈的沧桑、家国的命运和对人类的悲悯,一齐都融汇进其作品中。整场讲座震撼人心,让人获益匪浅。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完成。从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做起,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秀而又独特的校园文化来展示学校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学校的文化就是一种价值信仰,一种精神风貌,一种氛围,一种行为方式。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实践文化建设,才能使学校真正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学校挺立于时代和社会发展潮头。
二:阳光透过图书馆明亮的玻璃窗照进来,抬起头看到窗外湛蓝的天空,翠绿的草地,蜿蜒的九曲桥和桥下的绵绵流水,心境一下开阔起来。看着这个题目,我的眼前浮现很多场景:专家云集的讲台,绚丽多姿的T台,华丽耀眼的舞会,热血澎湃的运动场……我看到为“话剧之夜”卖力表演的演员,看到为竞逐“十佳歌手”全心演唱的选手,看到一个个戴着红色爱心的义卖者,看到走在踏青路上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谁敢说东大的没有校园文化?东大的校园文化需要你用心去体会。
东大的建筑不美,规规整整,一如他的作风,低调而务实,有人说他死气沉沉,缺少活力,缺少文化气息。陈然如此,可是他也有自己的小情趣。骑上单车,听着音乐,在夕阳下,慢慢地绕上校园一圈,感受微风拂面,你会庆幸,东大的校园很大,没有太多的车,没有太多的建筑,也没有太多的嘈杂,清新的空气可以带来好心情。偶尔停下来,一棵棵叫的出名字或叫不出名字的树,虽然不高大,却尽情地生长着。有时候在草丛中发现一朵两朵小花,红色,蓝色,黄色,用手机拍下来,快乐尽在其中。有时候你也会看到池中的小鱼或者蝌蚪,自然界的惊喜无处不在。你若是想踏上草坪,更近距离地接触自然,诶,那么就得小心了,你会看见这样的牌子,上面写着“除了你的微笑,什么都别留下”或者“小草怕疼,请脚下留情”,你还忍心踩上去吗?
单车在图书馆门口停下,你会看到九龙湖校区最具特色的建筑,不高却庄严。走进去,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作为东大人引以为傲的氛围。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多,又没了老师的看管,往往过于浮躁,很少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可是在这里,你会看到东大人的沉和稳。他们安静地看书,安静地做题,安静地在书海中寻找知识的真谛。东大人的确喜欢学习,而且擅长学习。
图书馆过来就是教学楼,教一111对每个东大人而言都是非常熟悉的,“人文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名人进校园”等等大多发生在这个宽敞而简单的教室里。在江苏没有几所学校能像东大这样不遗余力地邀请这么多文人志士来开展讲座。东大人也似乎特别喜欢听讲座,每一次文教中心请来哪位名家,我们都可以看到领票处的队伍排得老长老长,有时候甚至从教室一直延伸到图书馆。有人说,东大的人文讲座就是“名人效应”,听讲座的人多是奔着看名人名家去的。这是原因之一,然而讲座结束的问答环节,你总能看到一个个争相提问的同学,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提出颇有深度的问题。你会看到他们背后的的确确是做了功课的,不是为看名人而听讲座,而是真真正正地在思考。这时候你会忍不住感触,谁说东大没有文化气息?我们只是平时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穿过教室,就到了焦廷标馆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学初各个社团招兵买马的壮观场面还在脑海,突然你又会被一个个穿着溜冰鞋的男男女女吸引了目光。东大的社团很多,足球社、篮球社等男生喜欢的社团一直风风火火,爱心社、至善社也广受欢迎。但是在一个偏理工科的学校,文学类社团就相对难以发展了,每年的五星级社团评比中,似乎都没有一个文学性社团上榜。我曾参与过东南风文学社、瑶琴诗社、武侠协会的一些活动,看到社员们精心准备活动和比赛,却没有多少观众或者参赛者。有人说东大的学生只知道搞研究和做实验,诗词歌赋、文化活动这些没有实用性的东西往往被抛到一边。的确,在东大,大部分人对“文学”的认同度不高。但却不能否认,有那么一部分人在努力做着些什么。他们喜欢文学,他们希望通过用自己的笔画出东大,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智慧写出东大的文化生活,他们在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我很庆幸自己曾是其中的一员,坚持自己坚持的。
谈过东大的社团,自然也要说说东大的文化活动,每年的文化节各种节目层出不穷,各社团之间也是暗暗较劲。节目水平不一,但是你若参与其中或者看上那么一两场演出,总会很有感触,有时候甚至感动。东大人,只要他们想做,可以做的很好。听过“永乐相声社”的相声大会,看过“极坐标话剧团”的“话剧之夜”,你可以骄傲地说东大的节目是可以走出去的。社团活动只是其中一部分,每个院每个团支部也积极组织开展着具有学院特色的文化活动。外国语学院每年的圣诞派对、英语话剧大赛,交通学院每年的大型舞会,建筑学院的设计大赛等等,我们将学习融于生活。
东大的校园文化很丰富,只要你用心地去体味。他的不足在于他缺乏一定的人文背景,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特色散发着他的文化气息。骑上单车,在夕阳的映照下,看看这个美丽而安静的校园,感受他的美,听听风吹过的声音。这就是东大的文化,也是东大的生活。
三: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作为东大的百年校训,熏陶着每一代的东大人谨守克己,追求卓越,至爱至诚,升华自我。这是一股力量、一种气势、一份浓厚的底蕴。
四年的大学生活,四年的德育、智育,深深的融入了东大,不得不说,东大的精神、东大的作风已不知不觉深入每个学子的脊髓。漫步礼堂前的林荫大道,感受浓郁的学术氛围,瞻仰东大的百年辉煌。穿梭于湖区的偌大校园,明晰低调的学术之道。东大的建筑美而不华,中规中矩,没有一毫多余的装饰,一如他的作风,低调而务实。有人说他死气沉沉,缺少活力,缺少文化气息,陈然如此,可是他也有自己的小情趣。骑上单车,听着音乐,在夕阳下,慢慢地绕上校园一圈,感受微风拂面,你会庆幸,东大的校园很大,没有太多的车,没有太多的建筑,也没有太多的嘈杂,清新的空气可以带来好心情。偶尔停下来,一棵棵叫的出名字或叫不出名字的树,虽然不高大,却尽情地生长着。有时候在草丛中发现一朵两朵小花,红色,蓝色,黄色,用手机拍下来,快乐尽在其中。有时候你也会看到池中的小鱼或者蝌蚪,自然界的惊喜无处不在。你若是想踏上草坪,更近距离地接触自然,诶,那么就得小心了,你会看见这样的牌子,上面写着“除了你的微笑,什么都别留下”或者“小草怕疼,请脚下留情”,你还忍心踩上去吗?
把大学校园当作高雅艺术的殿堂,把大学生当作艺术的知音,将自己的学识传播给莘莘学子,已成为艺术家们广泛的共识。一批批集思想性、建设性、创新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化为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与参与的东大学子共勉。东大用一系列的人文讲座、人文课程以及包括“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名人进校园”、“高层次学生文化活动”等在内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把艺术、文学、哲学等人文气息融入到这所工科学府之中,让东大不再单调,让东大不再沉闷,让东大不再默默无闻,它用这种方式,向世人展示了自己浓郁的人文气息的同时,也将理性与感性交相辉映,使得这所百年名校在新世纪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犹记得一次次名家讲座爆满的人气。“周国平、六小龄童、刘晓敏、于丹、易中天、赵林„„”,这些仅存在于书本和电视荧屏上的大师名人,能够在校园现场领略他们的风采,聆听他们的教诲,了解他们台下的真实人生,怎能不激起每一位东大学子对文史哲学的热爱呢?
犹记得焦廷标馆那一个个灯火通明的夜晚,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从传统中华文化中的京剧、昆剧、苏州评弹,到富有激情活力与时代气息的青春偶像:韩庚、陈佳莹的歌友会,以及美国、德国、比利时等海外各国乐队的专场演出,包罗万象,精彩绝伦,怎能不让每一位东大学子折服在音乐美术的巨大魅力中呢?
学者、诗人、艺术家、翻译、空军教官,他们,在讲台上为我们讲述他们的人生,讲授他们的学识,旁征博引,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化为最朴实的语言,缓缓的流入心田,这就是所谓的潜移默化吧!它感染着、激励着每一位东大学子,缓缓的培养起崇高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一艘渡船,将我们从无知的蛮夷之地,摆渡到文明的圣坛。东大,通过人文讲座,把德润人心,文化天下变成了每一位学子身上的人文精神。
东大,只是我们人生的中转站,但她用自己的人文气息,让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不再只是拥有技术,更让我们变得更加的富有活力。走出校园,我们不再仅仅只是一个高级技工,我们更是一个合格的高品质人才。
经历百年风雨,浓厚的底蕴是其辉煌的见证。百年的发展历程,它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一脉传承、绵延悠长。身为东大人,我骄傲,我自豪,唱着气势恢宏的校歌,我们昂首接受社会的检验„„
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
六朝松下听箫韶。 齐梁余韵在,太学令名标。 百载文枢江左,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 日新臻化境,四海领风骚。
在一次次响起的校歌声中,我们在东大度过了一年又一年,也是在这样的歌声中,我们不得不与母校挥挥手道别,但不变的是:我们永远是东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