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特色面食制品--中江挂面
中江挂面为手工制作,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它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现在为增加其营养成份,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以韭汁、菠菜汁、鸡蛋精、鸡蛋黄、朱神砂等制成蛋清面、蛋黄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民国1931年版《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中江挂面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走亲访友、馈赠亲朋的最佳选择食品,先后数次被省、地、市、县评为地方特色优质食品。
川省中江挂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外驰名的特色面食制品,面条细如头发丝,洁白空心,光滑柔韧,风味独特,回锅如新。年老体弱者食之,能促进食欲,增强体质。
发展历程:
中江挂面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极佳的口感深受人们欢迎。四川德阳市对中江县挂面生产采取新型监管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动小作坊,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标准。据统计,目前(2008年)中江县数百户挂面生产作坊年均增收4000元左右。
中江手工空心挂面发源于宋代,至今(2008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民国前期,中江县城乡有手工挂面作坊120余家,年产挂面约1,000吨。民国1931年版《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胜。色白味甘,食之柔滑。食不尽者,以筲摊晒,浇以冷水收贮,仍可再食。向推夔州产者,但色黑粗硬,实不及中江也。细而中空,他处不然,以此为辨。作业分制粉和制面两部分,工序有发酵、盘条,上架,扯细、晾晒,包装等流程,产品分尖庄和大市货两类。尖庄又分银丝和韭叶两种。1939年,城厢向仁兴、张连升、德合昌和双和祥等4家挂面最为有名。1948年,城区挂面作坊减至60余家,年产挂面440吨,销往县外360吨。1950年,县城有挂面业(含磨面、切面)90家,从业145人。1951年土改时,部分商家转入农村分地。1952年,有67户,从业131人,牲畜67头,石磨67副,工具67套。年产挂面600吨。1953年,始为县供销社加工,后改为粮食局加工。1956年4月,按地段成立两个秤合作社,社员132人。1979年后,农村挂面专业户兴起,永太、凯江、回龙三区新建乡社挂面厂21个,面架57副,年产挂面350吨。1983年5月,成立手工挂面协会,11月成立联营公司。1984年3月,中江挂面荣获省计经委金牌奖,县府为此召开挂面专业会议,给金牌奖获得者钟志田发奖金100元。其他先进生产者10人各奖台秤一件。并拨经无息贷款3,000元扶持发展生产。1985年,全县有挂面联营厂和专业户150家,从业770人,年产手工挂面950吨,产值76万余元,产品远销29个省市和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地。
中江挂面村
在四川中江县,有一个挂面村,每当太阳高照时,家家户户的房前屋顶就会挂出如丝绸一般的面条,劳作的村民纷纷置身在轻盈如流水的线条间拉杆晒面,似舒缓优雅的舞蹈……
位于凯江河畔的觉慧村是中江县一个有着40多户人家的普通小村庄,家家户户均以制面为生。每年小雪节气过后,如丝一般的手工面便会出现在村民的房前屋顶,阳光照射下,犹如瀑布一般。手工制面早已成为觉慧村一张名片,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挂面村”。
刘王村现有80多户人家,其中从事挂面业的有近40户,多数人家做挂面的传统延续至今已经有100多年,每年午季麦收之后,做挂面的人家就开始收购优质小麦,经过精选麦仁丰满的品种进行储存。每年冬季就成为做挂面的旺季,红红火火的挂面业成为当地农民的一条致富之路。一冬一春每户纯收入少则5000多元,多则7000多元。
据70多岁的老挂面师傅范育才介绍,他的曾祖父年轻逃荒到外省一个小镇上,在一家做挂面的作坊打杂,通过留心学习,久而久之掌握了做挂面的手艺,后来回乡之后,办起了家庭挂面作坊,当时由于是独家经营,作坊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销路前景看好。村子里许多人家在范师傅的带动下,纷纷向他学艺,范师傅也毫不保留地把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向求技者传授,从精选小麦到加工面粉以及制作等各个工艺流程手把手教。从此村子里大多数农户都办起了大大小小做挂面的作坊,成了名副其实的挂面村。
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刘王村的挂面业从没有间断过。如今刘王村每天产出的几千斤挂面既丰富了远近的市场,又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刘王村的挂面成了消费者的抢手货,许多城里人纷纷上门购买。
雄健中江挂面是四川省中江县形象企业
制作方法:
原料配方: 小麦粉(七五粉或八○粉)50公斤 清油0.3~0.35公斤 食盐0.35~0.7公斤 清水30公斤
步骤:
1.和面:按配方取主、辅料,将食盐溶于水中。气温高时,盐和水应略多一些。放入圆桶内和面,搅拌均匀,20分钟后便可划条。
2.划条:将面团从圆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揉成方形,划成10条左右,搓圆,擦上清油,放入圆桶内,盖上薄膜,一小时左右后,就可抻大条。
3.抻大条:将划出的条,从圆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搓成直径3厘米左右的大条,将所有的条接成一根,盘成单帽形,放在面板的一端(盘时,每层之间擦少许清油)。待7~8分钟后再抻小条。
4.抻小条:在面板的另一端放好扑粉2~2.5公斤(面粉、淀粉各半),将面板上盘好的大条搓成直径1厘米左右,经过扑粉,盘入圆桶中,每盘完一层,擦少许清油,从边盘至中心,由中心再盘到边上,反复进行,直至盘完,盖上薄膜,待4小时后再上竹。
5.上竹:先将“羊头”(一种抻长面条的工具)插在圆桶边缘上,再将两根面竹插在“羊头”上。取圆桶中1厘米粗的小条绕在两根面竹上,每绕三周,要马上抻一次,抻长够20厘米左右(因时间长了就抻不动)。然后马上放入面槽内吊起(一根面竹架在面槽缘上,另一根以面条吊在槽内)。每根面竹相距1厘米,然后盖上草席,进行发汗1~2小时。
6.挂面:将发汗后的面条取出放在面板上,抖撒一些扑粉,然后将面槽内下端吊着的那根面竹,插入面桩上端的孔内,将面轻轻往下抻,抻至40厘米后,用扑粉分离一次,以免粘结在一起,然后继续再抻,再分离,抻至80厘米时,从面桩上取下,放在面板上,再抖撒一次扑粉,取下面竹,将面条自然吊在面槽内,发汗1~4小时,即可取出晾面。
7.晒面:将面条从面槽内取出,放在晒坎上的面架上晒干。作法是将面槽内面条,提拢到面架时,将一根面竹插在面架上的第二排孔内,另一端用双手将面条抻长至160厘米左右,再将下端的一根面竹插在旁边的一个孔内,这样反复操作,有十多竹后,站上高凳,将这些面竹取下,插在第三排孔上,边插边抻,抻至插入第一批孔为止(如天气不好,空气干燥,不易抻下时,可抻到抻不动为止)。这样反复进行,直至抻完。晾晒一二小时后,面条成白色,立得起,折得断,就算晒好了,马上收回,放在面板上,准备切断包装。
8.包装、保存:将面要切成20厘米长的段,每500克一包,一头整齐,贴好标签,放在干燥、避风之处储存。
中江挂面可作成10多种花色品种,如味精挂面、蛋清挂面、珠砂挂面等等。在挂面中加入适量的其它成分,就可作出不同风味的挂面。
雄健中江挂面是四川省中江县形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