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又名粟夜盗虫、剃枝虫,俗称五彩虫、麦蚕、行军虫等。鳞翅目食叶害虫,以幼虫为害,主要发生于5—6月份高粱苗期,大发生时可将高粱叶片茎杆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具有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和暴食性的特点,已成为全国性的重大农业害虫。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红褐色,两侧有八字形褐色粗纵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变化甚大;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初龄幼虫仅能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1、2龄幼虫多在植株基部叶背面背光处为害,3龄后食量大增,可蚕食叶片成缺刻,开始具备假死性,受惊动即迅速卷缩坠地。幼虫畏光,晴天白昼潜伏在根际处土缝中,傍晚后或阴天爬到植株上为害,当幼虫发生量大且食料缺乏时,常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继续为害;5—6龄幼虫进入暴食阶段,食光叶片或把穗头咬断,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90%左右;6龄后陆续入土化蛹。幼虫取食禾本科植物的发育快,羽化的成虫产卵量高。
高粱脱壳后即为高梁米,俗称蜀黍、芦稷、茭草、茭子、芦穄、芦粟等,拉丁文名Sorghum.是我国传统的五谷之一。属于禾本科高梁属一年生草本,是古老的谷类作物之一。有食用及药用多种功效。[1] 高粱米是高粱碾去皮层后的颗粒状成品粮。高粱又称红粮、蜀黍,古称蜀秫。主要产区集中在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以及西南地区丘陵山地。按其性质分,有粳性和糯性两种,粒质分为硬质和软质。籽粒色泽有黄色、红色、黑色、白色或灰白色、淡褐色五种。中国的名酒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都以红高粱为主要原料。高粱有红、白之分;红者又称为酒高粱,主要用于酿酒,白者用于食用,性温味甘涩。高粱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高粱是酿酒、制醋、提取淀粉、加工饴糖的原料。
无氮浸出物包括淀粉和糖类,是饲用高粱中的主要成分,也是畜禽的主要能量来源,饲用高粱中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变化于17.4~71.2%之间。高粱秆和高粱壳中的粗纤维较多,其含量分别为23.8%和26.4%左右。淀粉含量与玉米相当,但高粱淀粉颗粒受蛋白质覆盖程度高,故淀粉的消化率低于玉米,有效能值相当于玉米的90~95%。高粱秆和高粱壳营养价值虽不及精料,但来源较多,价格低廉、能降低饲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