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虫:主要咬食幼苗叶片和幼茎,造成缺窝断行。常见的有地老虎、蝼蛄、蛴螬、蟋蟀几种,均发生于苗期。地老虎俗称土蚕,以幼虫为害;蝼蛄俗称土狗,成虫幼虫均可为害;蛴螬为金龟子的幼虫;蟋蟀以称蛐蛐、蝈蝈,成虫幼虫均为害。防治上以灌根和毒饵诱杀为主,用药时间以早上和傍晚(下午六点钟后)为宜,药剂只能选用清源保、三保奇花、绿晶生物制剂、Bt制剂、苏云金杆菌、青虫菌、芽孢杆菌、白僵菌、鱼藤、苦楝、烟草石灰水等。
高粱紫斑病:发生于高粱生长的中后期,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扩展,严重时高粱叶片从下向上提前枯死。叶片病斑紫红色,椭圆形或长圆形,边缘不明显,多限于平行叶脉之间,有时呈现淡紫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上生灰色霉层;叶鞘病斑较大,椭圆形紫红色,边缘不明显,很少产生霉层。
该病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引起气传重复性侵染病害。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使病菌不断扩散,。该病的发展与气候关系密切,一般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防治方法:(1)秋后及时深翻土地,将病残体深埋土中;(2)高粱生长后期及时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3)尽早打去病株下部的1-2片老叶,增强通风透光,减少病菌传染。(4)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
无氮浸出物包括淀粉和糖类,是饲用高粱中的主要成分,也是畜禽的主要能量来源,饲用高粱中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变化于17.4~71.2%之间。高粱秆和高粱壳中的粗纤维较多,其含量分别为23.8%和26.4%左右。淀粉含量与玉米相当,但高粱淀粉颗粒受蛋白质覆盖程度高,故淀粉的消化率低于玉米,有效能值相当于玉米的90~95%。高粱秆和高粱壳营养价值虽不及精料,但来源较多,价格低廉、能降低饲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