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枯病
主要发生在高粱苗期,以田间积水较多、湿度过大的田块,尤其是在高粱移栽后遇持续降雨发病更重。其症状是高粱生长到4—5片叶子时即可发病。始于下部叶片,后向上扩展。染病叶片生紫红色条斑,渐联合,致叶片从顶端逐渐枯死,种子很变褐。该项病由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部组织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从植株伤口侵入致病。早春和初夏阴雨连绵,昼暖夜凉的天气有利发病。植地低洼积水,田间郁闭高湿,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会加重发病。防治方法:(1)实行3年以上轮作;(2)合理密植,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3)起苗移栽时尽量少伤苗,避免造成伤口让病菌侵入;(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5)苗床内用卫保或三保奇花普防一次再移栽。
高粱重要真菌病害,在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发生。苗期发病为害叶片、叶鞘,导致叶枯,造成死苗;中后期危害茎基部和穗部,造成茎腐和穗腐。以叶片和叶鞘症状最为明显。病株多由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导致叶片逐层枯死。病叶则多由叶片端部开始发病,向叶片基部扩展。叶片病斑较小,近圆形或椭圆形,长2~4毫米,宽1~2毫米,中央深褐色或黄褐色,边缘紫红色、黄褐色或褐色,上生黑色刺毛状小粒点。严重时,多数病斑汇合,致使叶片大片变褐枯死。叶鞘病斑较大,椭圆形至长条形,红色、紫色或黑褐色,其上也有刺毛状黑色小粒点。茎腐发生于近成熟期,茎基部节间初呈水浸状变色,后形成中部红褐色、边缘紫红色的斑状,重者茎基部开裂,茎杆内部变色腐烂。病原菌还可侵染穗颈、小穗梗和籽粒,使之腐烂变色。
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至江苏、上海等省、市,特别是长江下游地区,尤为普遍。崇明岛盛产甜高粱,被誉为“芦粟之乡”。过去习惯生食其汁液,南方也有用于榨汁熬制糖稀或制作片糖。植物学性状与高粱相似。不同之处是苗期分蘖力强,叶脉有蜡质。呈青灰色,茎髓部含有甜的生汁。再生力强,籽粒较小。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格。芽鞘偏短,出土力弱,播种深度以2.5-3cm为宜。生育期间可追施速效性肥料。前期生长良好的田块,后期不宜单施大量氮肥,以免引起茎秆倒伏,不利于糖分积累和影响糖浆品质。每吨鲜秆一般吸收纯氮1.5kg,磷0.3kg,钾1.8kg,钙0.6kg,镁0.3kg。每公顷留苗6万-9万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