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营养的油越“娇气”
维基百科英文网提供了一份食用油各类脂肪酸的含量对比数据,就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和橄榄油这5种常见植物油来说,它们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在11%~18%不等,差距不大;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差异非常明显: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橄榄油的73%居首,葵花籽油含20%垫底;多不饱和脂肪酸则是葵花籽油以69%的含量当先,橄榄油含11%,排名最末。 乍看之下,似乎葵花籽油和橄榄油高端一些。不过,这些只是食用油出厂时的账面数据,真正到了餐桌上,这些营养素指标是否依旧,还得由烹饪时间和温度说了算。
很多关注健康的消费者会主动选择葵花籽油、橄榄油、亚麻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用油,殊不知这些营养底子稍好的油也更“娇气”,一遇上煎炒炸的高温,就变成平凡的饱和脂肪酸以及不怀好意的反式不饱和脂肪酸,同时还伴随着富含PM2.5、多环芳烃、醛类等多种污染物的油烟。
土榨油风险更高
在食用油安全问题上,还有一种土法榨油。许多消费者的印象是,这类食用油闻着香、吃着更香。其实,这样的油只能算毛油,里面有很多杂质,如磷脂、油料渣,农药残留等。如果土榨花生油含有,其健康风险就特别高。因为这是一种强致癌物,毒性是非常大。
土榨油长时间放置,会在桶底发现一层浑浊物。这是肉眼能看到的杂质的沉积。土榨的毛油,要经过精炼去除杂质才能安全食用。通常,精炼的程度越高,杂质越少,颜色越浅,香味也越淡。
不饱和脂肪酸营养更高
2003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针对食用植物油标签乱象,修订了5种食用油的国家标准。在那之后,食用植物油必须以原料种类作为基本名称命名,如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调和油(由多种油料调和而成)等。同时,商品标签上强制标注制油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原料是否为转基因作物以及前面提到的质量等级,大大削减了“高级”、“纯正”、“精品”、“浓香”或类似的忽悠词汇。不同原料的食用油在营养价值方面是否存在“高富帅”和“矮穷丑”之别呢?
食用油是人体获取脂肪的常规途径。它的营养离不开“油脂”二字,主要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适量可满足人体对能量的需求,过量则会为体重“添砖加瓦”,继而因肥胖而出现相应的健康问题。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业界权威认为,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贡献更胜一筹,有助于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单不饱和脂肪酸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在于,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英文简称“LDL”)的比例,升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英文简称“HDL”)的比例。橄榄油就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而ω-3系列的亚麻酸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大明星”。亚麻酸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细胞膜的生理作用相当重要,人体自身又不具备自主生产它的“技术”,只能靠食物外援。因此,不少食用油和婴儿奶粉厂商,都以含有ω-3系列的亚麻酸作为宣传点。
另外,不饱和脂肪酸拥有两种分子形态——“顺式”和“反式”。天然条件下的不饱和脂肪酸都是顺式的,常温下呈液态,但顺式形态不是很稳定,受到高温等外界条件刺激,会转化成臭名昭著的反式脂肪酸,营养价值“一夜回到解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