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收集、利用等已成为现在雨水排水的重要发展趋势。德国、美国和日本是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开展较早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较为系统全面的法律法规,利用经济、技术和管理手段,开发了多种多样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雨水资源利用管理框架和技术体系。目前,我国生态小区的不断涌现将促使雨水的收集、利用、设备生产、设施建设、运行管理、中水利用等方面产业链的形成,为我国带来一个新的经济节约模式。随着城市建设者对雨水“由排到用”意识的不断转变,充分利用雨水的理念已经进入到城市建设中,相信小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一定会进一步完善、成熟。
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在国外的发达城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城市特别是对北京市这样严重缺水的城市很有借鉴意义。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在我国古代也有典型的范例。我国城市城区雨水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伴随着古都的建设和发展而产生的。面对北京北海公园团城古代雨水利用工程作一介绍,以期对现在雨水利用有所启迪。团城地面高出周围地面 4.6 米,且由青砖铺装,但城内众多的古树却生长了几百年,大树龄已高达 800余年,仍枝繁叶茂。究其原因关键是城内具有独特的雨水收集、排放、利用系统,团城是一个孤立、封闭的单元,地面高出北海湖水水面 5.64 米,因此,古树生长所需的水分很难从地下水得到补给,只有靠天然降水。团城总面积 5760平方米,按北京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 595 毫米计,每年可得到天然降水量 3427 立方米。
收集系统主要收集建筑小区内大面积的硬铺装和路面的雨水,包括了输水管道、集雨区和初级截污系统。而输水管道主要包括了输水明渠和输水暗渠。我国现代城市小区规划规范要求,小区绿地面积不应小于30%,建筑物、道路占地一般为40~50%。因此,合理设计透水地面或渗井、渗池、渗沟,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入渗量,安全、合理地将剩余径流排出。铺装材料的选择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所以透水砖已广泛用于小区内道路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