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鹧鸪投资较少、成本低、生长周期短,雏鸪出壳养80天可达0.3千克~0.4千克即可上市,消耗饲料量约2千克,加上人工、药物、水电等成本,每只商品鹧鸪综合成本约6元~7元。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一个劳力可养50组(每组1公4母),年出笼商品鹧鸪约1万只,每只售价为8元~12元,年产值约8万~10万元,利润可达3万~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由温饱型向讲究鲜香美味、滋补保健方向转变,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营养,且由于鹧鸪个小,价格低,物美价廉,家家户户均能接受,所以消费群体非常庞大,因此市场前景不错。
中国文化中与鹧鸪相关的古诗词著名的当属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喻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
市场饲养的所谓肉用鹧鸪是与古人驯养的鹧鸪有区别的,它是一种雉科石鸡属的鸟类,学名石鸡,又名嘎嘎鸡或红腿鸡。其生态特征与鹧鸪完全不相同,体形和产蛋数大于鹧鸪,易于驯化饲养
李白写过“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商隐写过“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苏轼写过“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张籍写过“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秦观写过“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6] 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上面那些诗人们的诗句,就是跟“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6] 唐代诗人郑谷因为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鹧鸪》诗,被人们称为“郑鹧鸪”。[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