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三蕉叶酿造厂的酱油提味增食欲 粗心生食损健康
另据研究调查发现,生酱油中有一种嗜盐菌,人吃了含有嗜盐菌的食物,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脱水、休克,甚至死亡。
所以,除了将酱油加热后再食用,做凉拌菜或热菜时,要分别使用“用于佐餐凉拌”的餐桌酱油和“用于烹调炒菜”的烹饪酱油。此外,专家还提醒消费者,在服用治疗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应少食用酱油。
好酱油不在于色深味鲜
酱油颜色不是越深越好。酱油颜色是由酱油中的氨基酸和糖类相互作用生成的一种化合物———“焦糖”来决定的。酱油颜色越深,意味着营养物质氨基酸及糖类的消耗越多,颜色深到一定程度,酱油中的营养成分将所剩无几。
酱油不是越鲜越好。一般来说,豆粕、小麦在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给酱油带来了鲜味。为了迎合消费者误以为的酱油越鲜越好,于是一些生产厂家在酱油配制时添加水解蛋白质、谷氨酸、核苷酸等,这样增鲜实际对人体健康不利。
铁强化酱油帮助铁吸收
我国推荐膳食铁的适宜摄取量成人为每天15—20毫克,孕中期妇女为25毫克,孕后期高达35毫克。根据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家庭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酱油量15毫升。若改为铁强化酱油,同样是每人每天15毫升,则可增加4—5毫克铁。别小看每天增加的4—5毫克铁,它可以在3个月内纠正缺铁性贫血,使人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更好。即使没有缺铁性贫血,服用铁强化酱油也无副作用,因为每天摄入的4—5毫克铁,不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和其他健康危害安全。
按照制造工艺分主要从发酵方式进行分类。(另外还可以从无盐、低盐、高盐、固稀、温酿、消化等方式加以区别。)此处只以业内最普遍的习惯区分方法加以分类。1.低盐固态工艺:相对高盐稀态工艺,低盐固态发酵采用相对低的盐含量,添加较大比例麸皮、部分稻壳和少量麦粉,形成不具流动性的固态酱醅,以粗盐封池的方式进行发酵,大约经过21天保温发酵即可成熟。提取酱油的方式为移池淋油或原池泡淋取油。特点:发酵时间短,酱香浓,色泽深,氨基酸转化率较低。2.浇淋工艺:以发酵池进行发酵,发酵池设假底,假底以下为滤出的酱汁,经过用泵抽取假底下酱汁于酱醅表面进行浇淋,实现均匀发酵的目的。是低盐固态酱油的改良工艺,之所以单独区分来讲,是因为他越来越有取代低盐固态酱油的趋势,并且因其较低盐固态工艺原料利用率高、风味好、改造投资小的优势而为多数生产企业所接受。3.高盐稀态工艺:以豆粕和小麦为原料,经原料处理、豆粕高压蒸煮、小麦焙炒、混合制曲发酵、压榨取汁的一种发酵工艺。
酱油瓶上这两个字 以后一定看准再买
酱油不是油,酱油不是油,一念就是好多年,今天突然发现,酱油可能都不是你以为的酱油了。
现在超市的酱油品种繁杂,除了生抽、老抽,还有诸如海鲜酱油、增鲜酱油、菌菇酱油、儿童酱油等等,价格也比普通酱油相差好几倍。这些贵酱油有没有贵的道理呢?
菌菇酱油、海鲜酱油
实情:多添加了一些食品添加剂
大部分海鲜酱油里压根没有海鲜,即使有,也只是一些干贝成分,酱油中真正起到提鲜调味作用的是琥珀酸二钠等食品添加剂。
菌菇酱油的主要成分还是普通酱油中的谷氨酸钠(味精主要成分)、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等,只不过添加了少量菌菇提取物等。
总之,各种口味的酱油层出不穷,但其本质都没有改变,只不过添加了更多的鲜味物质。购买酱油时不要被各种绚丽的名称蒙蔽了双眼。买“原味”的、等级高的酱油就行,烹饪时要少量使用。
儿童酱油
实情:纯粹是广告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