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发菌期间的杂菌污染
发菌期间常见的主要有绿色木霉、曲霉、毛霉、链孢霉等杂菌,一般可采取百病傻与赛百09等药物交替喷洒菇棚的消杀办法,发菌期间每3~7天喷洒一遍上述药物以预防,发现污染菌袋后及时剔出发菌室进行杀灭处理。具体防治办法可参考有关内容,不再赘述。
出菇期间的易发病害
1、斑点病
又称褐斑病,症状表现为:菌盖上分布有大小不一的黄褐色或褐色圆形斑点,严重时斑点下陷呈凹状,有时菌柄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椭圆形斑点,如果任其发展,15℃左右条件下,约5~7天时间,自菌柄基部表面开始,逐渐有粘性液体渗出,并向上发展至整株、整丛菇体,形成腐烂。处理措施:首先对栽培场所严格进行消(毒)杀(菌),一般可喷洒赛百09或蘑菇杀病灵等药物,间隔2天左右再次用药;其次,菌袋出菇期间,每3~7天喷洒一次赛百09溶液,注意用药目标为墙体和作业道等空闲处,不要喷到子实体上;第三,菇棚内进行喷水增湿时,一定不能喷到菌盖上,可采取遮盖子实体或只喷地面等处的办法;第五,栽培场所内使用的所有工具,在已经与栽培场所进行同步消杀后,不要随便带出去使用,尽量作为专用工具对待;最后,由于金针菇栽培场所的相对密闭性,应在适当控制通风的基础上,拒绝不必要的来人或参观,尤其本地周围相同品种的栽培户,需要进行技术交流时,可将菌袋或子实体带出去进行观察、讨论,以防外菌进入、交叉感染。
2、绵毛病(即棉腐病)
症状表现为首先从菌柄基部开始,如同柳絮或废棉绒状的菌丝,先是覆盖料面,继之顺菌柄向上发展,最后将子实体包围,受害菇体生长无力,菌盖色泽逐渐变深、变褐,继而变软,失去活力,最后腐烂,发病严重时,整个栽培场所的墙体、地面以及菌袋上一片白色,如同进入到棉花加工车间;棉腐病发病中期以后,金针菇菌丝和子实体的代谢能力大大减弱,抗性降低,此时,其它杂菌病害很可能会乘虚而入,导致多病齐来、交叉感染。防治措施:一,加强通风,降低湿度;二,采去所有病菇,并同时破坏料面;三,设法降低温度;四,喷施百病傻溶液予以杀灭。
干腐病(即根腐病)
主要表现为基料表面有淀粉水溶液状的液体渗出,先是呈液滴,继而封闭料面,量大时液体可在袋口形成积水,染病子实体先是表现半透明状,继之呈白糖液状,停止生长,后逐渐变深、发褐、死亡、变干。处理措施:基料装袋前严格进行水分检查,不使过高;合理安排出菇季节,避开18℃以上温度;普通设施内栽培时,春季应加厚覆盖物,并在中午时分将其喷透水;加强夜间的通风,必要时应进行强制通风;将感病菌袋连同子实体一同移出棚外,采掉病菇,将菌袋浸入到消霉王或百病傻溶液中予以浸洗,置于另外的地方进行观察,确认病菌死亡后,可再度移入菇棚;其它措施可参考斑点病的防治。
菇期的生理性病害
1、边壁菇
菌袋中间部位出菇,一潮菇多为丛生,严重时可将塑膜撑破,二潮以后则以单生为主,导致料面不能正常出菇,影响产量。处理办法:菌袋浸泡补水;菇蕾发生量多并长大后,可将菌袋挑出,割破塑膜,任其生长。
2、麻花菇
菌柄一般较粗,程度不同的呈弯曲、扭曲,严重时则呈麻花状,商品价值低下,成熟后菌柄纵向破碎,如同一束棉线,失去商品价值。处理办法:管理过程中,尽量不移动菌袋,使其保持较稳定的光照等;适当进行控蕾,或采取疏蕾措施。
3、祖孙菇
同株(丛)子实体中,有粗有细、有长有短,而且差异极大,俨然祖孙数代。处理办法:一是进行搔菌处理,这是主要措施;二是现蕾后,对菇棚进行强制通风,让温度很低且风速较大的通风将幼蕾“吹死”,或将菌袋移出棚外,一夜即可冻死菇蕾,然后再度现蕾,即可整齐一致。此外,还可用类似疏蕾的办法,将菌种上先期发生的幼蕾除去,或者拔掉。
4、针尖菇
菌盖直径小于菌柄直径,而且呈橄榄球尖状,商品价值大打折扣。处理办法:加强通风即可。
近几年反季节食用菌栽培存在的问题和市场前景:
反季节栽培,是指在不能正常生长的季节里进行栽培。在食用菌生产上,主要就是时间差的问题,在不能正常生产的自然季节里,通过改进设施、设备、人工调控条件及其它辅助手段进行的栽培,可获得与正常季节相近的生产效果,如金针菇夏季栽培、平菇冬季栽培等。低温型品种香菇,在11~2月份出菇,但采用设施自动控制栽培,或者是高海拔优势则可在夏季生;草菇一般在6~8月出菇,通过调控使其在其它季节上市,根据“供不应求”的市场规律,效益有所提高。
目前国内市场均有反季节食用菌上市,最为典型的是反季节香菇,不少山区利用当地独有的高冷气候条件,在夏季不需要任何降温设施条件下,进行香菇的反季节种植,实现错季生产,虽反季节种植食用菌产品,但也存在产品质量档次稍差。许多菇农均有反季节生产的意识,但受限于技术条件而未能实施。反季栽培食用菌在市场上具有一定效益,越来越多的人着手反季生产,反季节产品却因生产的面广量大而成为常规产品。因此,分析食用菌市场前景,应因地制宜的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反季栽培食用菌经济效益好,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反季食用菌栽培存在的问题
(一)反季节生产的盲目性
食用菌的反季生产还都是菇农自发的,具有严重的主观臆断性和盲目性。菇农一般是没有经过市场分析,经常是违背了市场规律而进行的生产。
(二)蔬菜大棚的改建没有规模
反季节,蔬菜大棚闲置比较多,如何改造实现反季栽培食用菌的生产基地,将是菇农的一件大事。目前都是一家一户的进行改造,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形成一个有组织的食用菌的专业合作社,受市场的变化波动比较大。没有形成集约化的生产规模。
(三)品种选择难
以平菇为例,平菇生产和季节环境密切相关,根据季节选择不同的品种是丰产的关键。平菇不同种类对子实体分化要求的温度有明显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低温型、中温型和高温型3种。低温型:子实体分化要求温度8~18℃,高于23℃不分化;中温型:子实体分化要求的温度最适20~24℃,高于28℃不分化;高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适温度30℃以上。要选择适合季节栽培的品种。
原有的食用菌栽培方式,大多是单一品种栽培一个季节,经济效益欠佳。因此,根据各地气候条件,选择不同温型的优质高产菇类,科学组合成不同模式,周年栽培生产食用菌,实现鲜菇常年供应市场。大多数农户的菌种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一级菌种,而菌种在市场上的菌种销售相对比较混乱。食用菌菌种生产没有一致的标准规范要求,农户购买完菌种后,发生菌种纠纷问题很难维权。而且反季生产刚刚是一个起步阶段,新制备的菌种反季购买也相对较难,大多都是放置时间比较长的菌种进行销售。如果保管不妥当,将会给菇农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四)生产中所用原材料可持续性差
生产中所用的原材料,尤其是木屑,可持续性不高。木腐型的食用菌种类还是以木屑为主,随着食用菌生产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材料短缺,不可持续性将突显,替代料的选择将成为食用菌发展的绊脚石。尤其是食用菌反季节生产的发展,实现了食用菌周年生产的目的。但同时,更加加剧了食用菌生产中原材料的不足问题。
(五)反季食用菌栽培技术和方法处于初级阶段
反季食用菌栽培技术和方法处于初级经验摸索阶段,管理要点和主要注意事项还不明晰。有一部分反季栽培的报道和文献,但是各地的地域和实际情况不同,可借鉴的内容相对甚少。没有建立一个系统的各地的反季栽培的体系。
(六)大多数地区技术支撑不足
农民看好了食用菌的反季栽培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趋势,都在努力的想做反季食用菌生产。但是由于反季栽培的盲目性,对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不足。农民的生产还是初级阶段。有效的循环生产能力相对较弱。
江苏:“金针菇制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科研项目通过验收:
本网讯(记者 张晶)近日,江苏徐州市质检中心承担的科研项目“金针菇制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各项目指标超额完成合同规定,项目成果达到国内水平:一是针对金针菇生产过程中无机砷富集风险,创新性地建立了金针菇中无机砷“二步法”快速检测方法,填补国内研究空白,并与国标规定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具有推广应用于其他食品快检的空间。二是研究出护色、防腐、杀菌、保脆技术新工艺配方,形成一整套金针菇制品食品安全技术指标,为金针菇制品的生产者和相关的执法监督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