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栽培中的技术难点及预防措施:
1、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
原因:①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温度不足。②搔菌后,催蕾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
措施:①调整培养基含水量。②增加保湿发菌阶段空气相对湿度,防止气生菌丝生长过旺,形成菌膜。做好催蕾阶段室内保温与通风工作。
2、“搔菌”3天后,不见料面料恢复
原因:催蕾室小环境的空气过于流通,菌袋料面覆盖物未盖严。
措施:集中处理,用冷开水连续2天内轻喷2--3次,使料面湿润,喷水10分钟后再覆盖,保持覆盖物与料面之间有较高的相对湿度。
3、菌袋料面呈黑色潮湿状
原因:①直接将生水喷洒于料面。②薄膜水时间覆盖料面,引起膜上冷凝水回滴,导致菌丝萎缩,料面变黑。
措施:用灭过菌的小刀挖去发黑部分培养料,重新保湿发菌。
4、菇蕾变色枯死
原因:在诱导出菇阶段所分泌的小水珠未能及时风干,使菇蕾原基被分泌的水珠淹没,窒息而死。
措施:待料面出现细小水珠时,逐渐加大室内通风,使室内的小水珠风干,水珠颜色呈淡黄色,清亮为正常。
5、原基密密麻麻,有效菇稀稀拉拉
原因:主要是金针菇发育不同步所致,因为抑制开伞,片面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过早地将菌袋翻折下的塑料薄膜拉起,或过早进行套袋,使大部分菇蕾因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而窒息。
措施: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栽培环境,采取不同通风量的办法来解决。在抑制阶段要加大室内通风,让长得高的菇蕾发白。春夏秋冬,雨天要加大室内空气循环量,相对湿度保持80%--85%,宜采用竖直往复式升降扇,确保栽培架每一层空气均能充分流动。
种植金针菇三要点:
一是要保证金针菇的质量。质量欠佳,价格自然不会高,而且价格相差悬殊,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诚信经营,铸就品牌,才能实现高收益。
二是选择适当的出菇时间。种植的金针菇大多属于低温品种,菌丝生长适温18~23℃,菇蕾形成适温6~8℃,一般适宜在10月份至翌年4月栽培出菇。金针菇上市早,价格高,但过早温度高容易烧菌,风险很大,只提倡适度提前。
三是应该分批次出菇,降低市场风险。金针菇市场行情不稳定,价格变化较快,为尽可能地赶上高价,获得效益,分批次出菇,10天左右一茬,使市场高价期与产量高峰期一致。
金针菇干制储藏:
利用太阳光作为热源进行干燥,将金针菇平铺在向南倾斜的竹制晒帘上,相互不重叠,冬季需加大晒帘倾斜角度以增加阳光的照射。鲜菇摊晒时应轻翻轻动,以防破损,一般需2~3天才能晒干。晒干后装入塑料袋中,迅速密封后即可储藏,建议是晒至半干再进行人工烘烤,具体情况应根据天气状况、光照强度、菇体水分含量等恰当掌握,否则,菇体会扭曲、变形、变色。
烘干可采用烘箱、烘笼、烘房,或用炭火热风、电热以及红外线等热源进行烘烤,使菇体脱水干燥。温度保持在60℃~65℃,控制温度上下波动不要大于7℃。如采用烘房烘干时,应隔5~6小时打开进出气孔通风排湿,烘干后装袋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