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候钢板在造型艺术中的审美直接促进了这种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耐候钢板经历了工业生产人工塑造以及自然作用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工业记忆,时间记忆,艺术与科技的语境,这种语境在景观设计中加以表达,体现出了较强的文化及美学还有工程应用的价值,另外,起独特的形态特征与表现特性,无疑,耐候钢板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引导了公众审美意识的改变和对历史的尊重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国内关于耐候钢方面的研究,最早始于60年代,1965年试制出09MnCuPTi耐候钢,并制造了我国第一辆耐候钢铁路货车。但随后发展缓慢,自从80年代初期列入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以后,发展十分迅速,经过“六五”、“七五”攻关,研制出以09CuPTiRE,09CuPCrNi为代表的耐候钢,并早已大规模生产。但是,在我国耐候桥梁钢的应用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
1989年底,在铁道部郑州铁路局公务处的大力支持下,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开发,武钢试制,铁道部专业设计院主持设计,宝鸡桥梁厂制造了三孔耐候钢箱梁,钢号为NH35q,与现在常用的16锰桥钢系同一强度等级。作为试验,将其中一孔梁采用裸使用,其余两孔涂面漆,1991年已经投入使用:这座桥架设于京广铁路巡司河上,是我国第一座耐大气腐蚀钢桥。5年挂片实验结果表明,耐大气腐蚀性能比普碳钢提高1.5~2倍,各项实际性能与国外的Cor-ten B和SMA50钢水平相当。此钢种是目前国内开发的第一个耐大气腐蚀桥梁专用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