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龙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每个地方的形式和意义都不尽相同,不仅如此,就是同一个地方的龙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各有其特点。 龙舟竞渡在安康,由于受人文历史环境和自然地理的影响,民间把它俗称为“划龙船”或曰“玩龙船”,对观众而言则叫做“看龙船”。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就深藏在能划出门道,玩出趣味。“传统文化中的安康龙舟赛:划者,气势之较量;玩者,情感之释放;
竞者,驾船之本领;看者,万千之景象。赛者,不仅仅是速度之争,其赛的内容涵盖甚广,名堂极多,有锣鼓之势、运桡之势、舞旗之势、压棹之势;商号、会馆、竞渡单位 所布置的彩船亦有其势。在一些古籍和地方志中所出现的竞渡和龙舟竞渡,不仅仅是指划龙船的速度比赛,而且也包括不进行速度比赛的其他竞渡方式以及相关的礼仪, 等等” 现代文明的龙舟竞渡主要是速度比赛
龙舟大致可以分为“专用龙舟”和“普通龙舟”两大类。所谓“专用龙舟”是指只作竞渡而不做它用的龙舟,民间称之为“真龙船”,相反,“普通龙船”都是将平时用于生产的船改装而成的龙舟,民间又称为“假龙船”。这些龙船基本上都是由船体和划船工具,龙头与龙尾以及锣鼓与各种装饰所构,并且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安康传统的龙舟竞渡,不是当今意义上具有单纯体育中“划船比赛”性质的竞渡。它还包含有宗教习俗、行为象征、巫术礼仪等较为宽泛的意思。就龙头和龙尾的制作而言,尤其是龙头,由于参与竞渡的各个团体的经济状况、心理结构以及审美意识的不同,其制作出来的形态也就不同。 龙舟竞渡以在前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但都有抢标的习俗。如在终点处将一副长约三尺的红布或绿布条挂在竹竿上, 排在前面的龙船就会抢到它。谁家的船抢得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好,跑得快。是非常荣耀的。因此他们都会把抢到的布条挂在船头上,以炫耀自己的胜利。但是在安康,不抢布条。而是换一种方式将布条襻成“彩子”直接缚在龙头上寓意“彩头”,表示在竞渡中赢得了物品。
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
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又有夜龙舟。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五通桥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
焰中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