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的高产栽培技术
季节安排
黑木耳是一种中温型菌类,适于夏、秋季栽培。
根据各地栽培实践,在华北地区,1年中可生产2批,头批,2月下旬至3月中旬(30天)生产原种;第二批5月下旬至10月中旬(60天)出耳。在华东地区,1年以生产1批为宜。生产日程的安排是:11月份制原种,12月份至翌年1月份制菌袋,3月中旬至5月上旬出耳。
场房设备
场房应设在交通、能源方便,水源干净,空气清新,利于排水的地方,不要设在污染严重的地方。场房设计应有原料室、配料室、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贮藏室等。其设计上要考虑到生产流程,质量标准上要达到无菌条件。场房规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进行安排,但必备的设备有灭菌锅、接种箱和培养室。现对各室的主要功能叙述如下。
原料室
用来贮备生产设备和物资(原种瓶、栽培袋、锯木屑、麦麸和常用药品等)。
配料室
用来栽培料的配制,原种瓶的洗涮。室内要求有水、电设备,拌料机、装料机、分装机、分装操作台等。
灭菌室
用于原种瓶和栽培袋的灭菌,室内设立常压灭菌锅或高压灭菌锅。
冷却室
用来摆放灭菌后的原种瓶或栽培袋。
接种室
面积4~6m2,高约2.2m,房顶铺设天花板,地面和墙壁要平整、光滑,以便于清洗消毒。接种室内设有工作台用来接种操作,工作台上方装置紫外线灭菌灯(波长2587埃,30W)。
培养室
用于原种瓶或栽培袋的养菌,内设档养架{木制或角铁制成,每个架子宽75~80cm,长度不限,每个架子5~6层,每层间距40cm左右,每个架子的间距70cm左右},培养室内设有取暖设备(暖气、地龙或地炕等)和通风口,以保证室内温度在25℃左右,确保空气清新。
贮藏室
用来暂时存放已长好的原种瓶或栽培袋,控制室内温度在0~10℃范围内。
一、形态特征
黑木耳的子实体新鲜时呈胶质状,这是它的一大特征,据研究,这种胶质物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菌丝瓦解;二是由菌丝体原生质直接分泌。木耳呈片状,有背腹两面。腹面(又称孕面)光滑、色深,成熟时表面密集排列着整齐的担子,每个担子形成3个隔膜,把担子分成4室,这种横分隔是木耳所特有的。担子成熟后,侧面生出4个小梗,顶端各着生1个孢子。背面称为不孕面,并长有许多毛,毛的特征在木耳分类上极为重要。
黑木耳子实体的形状、大小、颜色,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大小为0.6~12cm,厚度1~2mm,红褐色,晒干后颜色更深。子实体的颜色除品种外,与光线有关,因子实体中色素的形成与转化受到光的制约。孢子一般呈肾形,大小为8~35mm×2.5~5mm,担孢子还能产生分生孢子。
黑木耳菌种选择
国内地栽黑木耳优质高产品种较多,主推黑29、延明1号、黑916、延农11、长白山7号等。一般干耳单产每袋都能达到50克。黑木耳品种按其形状可分菊花型和多片型,地栽黑木耳一般要选择多片型,按其后熟过程所需积温不同,可分早、中、晚熟三个品种。早熟品种一般菌丝快长满袋或刚长满袋时划口,就可以出耳,此时产量高,如果划口不及时,产量就会受影响;晚熟品种菌丝长满袋后还需要后熟过程,其所需积温达500℃以上(日平均温度×天数),如果后熟过程所需积温未达到之前就划口,划的口里不长木耳,还容易污染,长出杂菌;早熟和晚熟之间的品种叫中熟品种。现在延边地区一般种植春耳,因春耳耳片肥厚,颜色深黑,品质好。但春耳是冬季生产,所以对培养室有一定要求;一是保温性好,二是具备增温条件,地栽黑木耳的经济效益首先是靠技术,但更重要的是靠规模,假如有一间培养室,一次能养菌一万袋,就做一万袋,生产的数量少,相对就增加了生产成本。如果选择晚、中、早熟品种就可以生产三万袋。即12月中旬之前先生产一万袋晚熟品种,2月初之前再生产一万袋中熟品种,把长满菌丝的晚、中熟种菌袋装在编织袋里、堆在室内保管就可以,最适宜温度0°-10℃,如果没有地方放,可放在室外,苫好就可以,最后再生产一万袋早熟品种,这三个品种虽然生产菌袋时间不同,但都可以4月份划口,并能同时出耳,比一万袋规模有三倍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