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物流的未来
未来 3-5 年,随着高速铁路、大型高速船舶、绿色航空、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特别是“物联网、下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等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让物流更加“智慧化”、“智能化”,这些都会对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促进作用。 与之相应,政府管理部门、物流企业也要学会用“互联网思维”思考,不断优化行业的管理、运营、市场等各环节,用“互联网+”的“天网”改变物流“地网”格局,构建高效透明、信息对称、价格公开的社会化现代物流体系。
“快递下乡”工程
引导快递企业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建设,完善农村地区网 点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 加强服务监督。引导快递企业与邮 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互利共赢、服务规范的合作机制, 开展农村设施共享、业务代理等合作。鼓励第三方设置快递 服务网点,为多家快递企业集中开展快件揽收投递服务。支持快递企业利用农家店、农村综合服务社、农产品购销代办 站、村邮站等开展投递服务。鼓励快递企业与运输企业合作, 通过农村客运班线搭载快件,降低运输成本。
强化农村地区快递枢纽和网点与重点农产品、农资、农 村消费品集散中心有效对接,推动快递企业深化与各类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企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和涉 农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积极服务农产品进城。鼓励快递企业 与农村商贸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共同制定运输、配送计 划,发展农村共同配送。推进“农户+电商+快递”发展模式, 创造就业机会,助力精准扶贫。
“互联网+快递”是行业发展的方向
2016年12月20日,一件包裹从贵州茶农手中寄出。这个贴满绿色胶带的白色箱子,和我们平时收发的快递没有多大不同。但这个白色箱子却承载了某种里程碑的意义:据邮政局监测,这个包裹是2016年我国第300亿件快递。如果按照13亿人口计算,相当于人均发送了23件。(人民网)
历史总在浓墨重彩中掀开新的篇章。201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00亿件,超过美国。2015年,快递业以45%以上的增长势头,突破年业务量200亿件大关。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增长100亿件,同比增长53%。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快递业是中国经济的“黑马”,是推动流通方式转型、贯通经济发展链条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发展现代快递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降低流通成本,快递业能够充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互联互通,缩小城乡差距。二是扩大就业渠道,快递业有利于充分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据北京交通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2015年全国发出的207亿件快递带动了203万人就业,包括快递员、分拣员和货车司机等多种岗位。三是服务生产生活,“今日下单,明日送达”的服务方式极大便利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快递业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滞后、安全隐患较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较为突出。要坚持问题导向,以“互联网+”快递为发展方向,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寄递需求,更好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培育壮大快递企业,鼓励各类资本依法进入快递领域,支持快递企业兼并重组、上市融资,整合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加快形成若干家具有竞争力的快递企业集团,鼓励“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要推进“互联网+”快递,鼓励快递企业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优化服务网络布局,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拓展协同发展空间,推动服务模式变革,加快向综合性快递物流运营商转型。
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扶持开启了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的新纪元。2015年,经国家相关领导签批,国家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快递业发展有了纲领性指导。在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们要加快快递业转型升级步伐,为完善物流体系、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