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驴屋等,汉族,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八大长于水墨写意,这是宋元以来兴起的一种画法。发展到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文人水墨画写意大师,八大为其划时代的人物。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八大山人本是明朝宗室。1626年(明天启六年)生于南昌。1644年(甲申)清兵入关,明朝覆亡。其时八大山人年仅十九,从此结束了他早丁末运的贵胄生活,成为辞根飘蓬。为躲避灾祸,隐姓埋名,称朱耷、朱道明、良月、傅綮、破云樵者,刃庵个山、个山驴、人屋、驴屋、雪个和我们熟知的八大山人。至于牛石慧,有人考订为八大山人之弟,然不足为信,我以为这也是他早年的代名。
甲申之变给八大山人带来了个人的国破家亡之痛。他的艺术内向探索的结果,使他悲愤凄凉的心灵像一面寒光逼人的镜子,在极凝形象、极莆萃的笔墨之中,得到深刻的体现。那是徘徊悱恻的吁叹,是内心深谷巨壑里隐隐的呼喊,因此在冷逸的表象中蕴含著奔突的热情。他的画之所以感人,就是由于他的笔墨真正能形其哀乐,非为画而作。
八大山人的画法博采众美,得益于钟繇、二王、孙过庭、颜真卿,而又能独标一格,即以他用篆书的中锋用笔和《瘗鹤铭》古朴的风韵所摹王羲之《兰亭帖》而言,其点划的流美,及其清新疏落,挺秀遒劲的风神,直可睥睨晋唐,侧身书法大师之列。
八大山人的时代和他的遭遇,造成了他艺术的情调“墨点无多泪点多”,自有他难言的隐痛,加上他卓越的造型能力,博雅的学识,他画面的物象便透露了他性格的诸方面,如孤傲、澹泊、冷峻等等。今天我们读八大山人的画,在这些方面已少共同的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