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名称:* 产品编号: 书画类型: 材质: 宣纸 竹子 亚麻布 特殊材质 绢布 象牙雕 特种高级艺术纸 其他 风格: 年代:
吴大澄(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
吴大澄进士出身,官至广东、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中兵败革职。吴收藏古物甚丰,研究金石文字善于将实物与文献相对照。著有集录铜器铭文拓本的《愙斋集古录》,收录、考订古器物文字资料的《说文古籀补》,以及《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古玉图考》等。卒年六十八。
1867年(同治六年)进士,授编修。出为陕甘学政。1877年(光绪三年)赴山、陕襄办赈务,不辞劳苦,亲赴灾区察勘,得左宗棠、曾国荃等保荐,次年,授河北道。1880年(光绪六年),诏给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东陲边务。次年,授太仆寺卿。是年4月,吴大澄为三品卿衔,赴吉林随同铭安帮办一切事宜,旋即改为"督办"。于6月行抵吉林,即与吉林将军铭安商酌防务事宜,于整军吏、守边强边等方面多有建树。
吴大澄与吉林将军铭安于吉林建立边防军队。改原有八旗兵,废除世袭制,改为招募制,共建防军马步13营,5000人。次年防军增至9000人,后统称靖边军,经过严格训练,己"悉成劲旅"。于珲春开始修筑东、西炮台。为防御沙俄从水上入侵,还创建图们江、松花江水师营。同时设立招垦局,移民垦荒,推行实边政策。他经过实地勘查,确定以珲春和三岔口所属边地为招垦中心,设立珲春招垦局,下设五道沟和南岗分局。招垦范围广泛,且规定许多优惠政策。为给垦民、商旅和军队提供方便,1880年底,修筑从宁古塔至吉林省城长达600里的大道及北、东线大道,建有百余座木桥,同时还增加许多驿站,加强了边疆的防务力量。
吴大澂心系国家,体恤民苦。他上书光绪帝,请求开禁宁古塔,招边实民。200年来,宁古塔地区一直是清王朝的政治禁区,谁敢触及,都是重罪。
吴大澂却凭借高瞻远瞩的见识,勇于担当的魄力,成为200年间挑战这个禁区的第一人!
他陈词恳切,一再上书,终于打动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允许他在宁古塔移民招边。
他带领官兵风餐露宿,亲自选查适合驻村的地址。那时候大量的山东、河南灾民无家可归,贫苦交集,吴大澂设置移民局,派专员将灾民安置在恰当区域,给他们发放银两耕地,帮助他们盖房耕种。
数千户山东人几经迁徙,终于在东北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面对眼前的黑土地,有吃不完的粮食,可以不再忍受饥饿,该是怎样激动的心情!
吴大澂主持的招民实边竟然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大量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贫苦流民进入新开发地区,原本荒凉的禁区逐渐成为了丰收的粮仓。
除此之外,他建造营房,训练士兵,修筑炮台,巩固国防,筹办机器制造局,开启了黑龙江、吉林近现代工业的先河。
吴大澂在东北勘界戍边,他的壮举为广大人民所敬仰。在宁古塔地区的三年多时间,他更是深受人们的爱戴。当年的移民在东宁三岔口庙岭村为吴大澂修庙,春秋供奉,让子孙后代不忘吴大澂的恩情,情深义重,可见一斑。甚至有的移民后人至今都会在祭祖时为吴大澂烧纸洒酒。时至今日,吴大澂当时的办公地点“望江楼”仍然屹立在宁安市南牡丹江边。
吴大澄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吴大澄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