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建东晋王朝时,定都建康(今南京)。大兴年间,元帝想在都城的正南门宣阳门外建立双阙。丞相王导认为,东晋政权初创,财力不足,实在不宜建立双阙。 有一天,他陪晋元帝乘舆出宣阳门,朝南眺望,便见牛首山双峰对峙,景色壮观,便遥指山峰:“此天阙也,岂烦改作!”元帝明白王导的苦心,听从了他的意见,取消建立双阙的计划,但“天阙山”的美名因此流传了下来。《昭明文选》中陆倕的《石阙铭》里即有“乃假天阙于牛头”的记载。唐朝天宝初,牛首山正式改名为“天阙山”。
山川大美融于烟岚,文化大美集于天阙,圣城大美汇于舍利——正是由于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供奉到佛顶宫地宫,所以几乎到这里游玩的每一位客人,都要到深藏于地下的地宫观看这个圣物
经过严格的安检,乘坐电梯前往舍利圣殿。舍利大殿又称佛殿层,距离地面33米,在空间上涵括了地宫第1、2、3层,内外又可分为千佛殿与万佛廊,向人们集中呈现了一个神秘、殊胜的佛国世界。
千佛殿依照金刚界曼荼罗第四供养会设计而成,整座大殿共有佛、菩萨1343尊,再现了佛与菩萨相互供养的神圣场景。其中,大殿正中为象征大日如来的舍利大塔,大塔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四方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大殿墙壁上为慧门十六尊、八内外供养等菩萨。
佛顶塔是佛顶圣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高度约88米,佛顶塔建筑面积5065平方米,九级四面,与明代弘觉寺塔相为呼应,重现历史牛首山“双塔”的恢弘格局。塔内有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坐像,置有一口仿唐式全铜铸金刚钟,还有各种经藏展示。整个佛顶塔造型宏伟,尽显唐风古韵,登塔望远,可尽收牛首山四季美景。
隐龙湖原名八亩塘。在民间,隐龙湖还是自然的天气预报员,据说每当湖面上起雾隐龙湖,就预示着要下雨。隐龙湖的周围修建了一条环湖路,游客可以在这条路上环湖步行。广场周围种植了黑麦草和果岭草,交替生长、四季常青。
禅林路全长3.7公里,是一条生态游线,涵盖多个生态景观区,景色优美,禅林路景观区是游客们体验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的天然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