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剧场正被压缩 购剧沦为资本竞争
虽然电视剧、综艺、新闻一向是电视台拉动收视的三驾马车,不过从近一两年卫视竞争格局的变化来看,电视剧领头羊的风头渐渐在被热钱堆积的综艺节目所取代。
从今年上半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综艺节目在频道的收视比重持续上升,而电视剧的收视比重则由多年的40%首0次跌到29%左右。这股变化之下,周末三天晚间综艺节目叠播带的竞争,成为诸多卫视2016年播出版面上的一大亮点,不少卫视纷纷把综艺的战火从周五周六蔓延到了周五周六周日三天。
广告,可以说是无时无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影响到我们购物的决定,我们已经习惯了随处可见的广告,小到传单、小卡片,大到电梯广告,楼宇广告,视频广告等等。但是现在的广告,缺乏互动性,缺少消费路径。
之所以会认为当今的广告缺乏互动性,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现在大部分广告的做法——洗脑
一、实体经济广告的传统理论模型
广告的定位是不要试图“重建”消费者的认知,而是要去“联系”消费者脑中已有的认知,将其“引导”向产品的品牌。
面对纷纭复杂的市场,打破再重建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因为认知成本太高,没人有空听你讲话。所以广告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产品跟消费者脑中的认知建立“关联”,给消费者留下印象。
所以为了强化这种“关联”,广告采用的方式往往就是洗脑。你可能不情愿,不信任,但是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下,它会深深地扎根在你的意识和潜意识里,忘都忘不掉。从心理学角度,人的记忆有一条原则:某项记忆,接触的时间越长,被提取的次数越多,也就越容易被大脑提取。
这也是为什么家喻户晓的品牌,依然需要打广告,就是为了强化这种“联系”
比如,在你需要去屑时,是不是会想到“清扬”
在你需要租房时,是不是会想到“58同城”
在你需要洗衣液时,是不是会想到“立白”.......
而人的记忆又是在不断更新的,接触频次较少的信息,会被挤压到记忆的底部。也就是说,如果你好几年没有接触“去屑——清扬”这个“组合”,你要么会淡忘它,要么还记得,但已经对你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你会在潜意识里,觉得:啊,那是一种过时的观念了。
总而言之,实体经济下的大部分广告就是通过不断的洗脑,达到告知、说服、提醒、强化的目的。这也是有广告传播理论支撑的——AIDMA理论。
在经历几年的试水后,湖南卫视的周播剧场在今年暑期档全0面开花。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花千骨》的收视率一度超过黄金档同期电视剧的收视。这一定程度也让诸多卫视看到周播剧场的可能性。
从2016年各大卫视的编排来看,周播剧将会是卫视综艺混战之下的另一块领域。截止目前,浙江、江苏、东方、北京等一线卫视已宣布将在明年开辟周播剧场,且大部分卫视的周播剧场集中了周二周三时段。群雄正面对打厮杀的局面在所难免,激烈程度或不亚于当下周五周六综艺节目带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