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大塔通高21.8米,由塔刹、塔身、塔座三部分组成,造型灵感来源于中的须弥山,设计采样于大报恩寺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以及敦煌莫高窟的中心塔柱,象征着清净庄严的华藏世界。
大塔塔刹的核心为水晶牟尼宝珠,象征着大日如来的三昧耶。宝珠下方是头顶宝珠、口衔璎珞的大鹏金翅鸟,象征着长寿和忠心。塔身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倒锥形的十三重相轮,象征中的十三天;下部为景泰蓝覆钵,覆钵四周安放着四尊玉雕菩萨像。塔座也分为两个部分,上方塔厅呈四方八角形,上面雕刻着金刚杵、妙音鸟、狮子、圣象、莲花、卷草、山花蕉叶等吉祥图案;塔厅四角供奉着四大天王青铜造像。塔座下方是由84片莲花瓣构成的圆形莲台,象征的84000法门。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牛首山西峰南坡山洞里,曾住过高僧辟支和尚,他在此洞中“立地成佛,上天为仙”,因此住过的山洞称辟支佛洞,又称佛窟洞。牛首山一度亦称仙窟山。牛首山(5张)南朝梁代盛行,牛首山南建有佛窟寺(今宏觉寺),唐代又添建宏觉寺塔。唐太宗贞观六年(632),牛首山成了佛家“牛头宗”(一名“牛头禅”)的发祥地。佛家称“江表牛头”即指此。塔有碑,碑文,为诗人刘禹锡所撰。自梁代到明代的千余年间,,群贤毕至之地。余宾硕描写它:“秀宇层明,松岭森阴,绮馆绣错,漂渺玲珑”。在牛首山东峰舍身崖的感应泉旁,有明景泰六年(1455)诗刻。凤字形石壁上除有梵文和诗刻外,还有4龛石刻佛像,多者达75尊,大者近2米。足见明代盛况之一斑。[1]
第二天,又趁机游览了郑和文化园。郑和文化园,是明代有名航海家郑和的墓冢。
郑和本名马和、小名三保,出生于云南一个家庭,洪武十四年跟随明朝云南征讨大军副统帅蓝玉来到南京,进入朱棣燕王府,后跟随朱棣在“靖难之变”中立下卓著战功,升任内宫监太监,明成祖朱棣御书“郑”字赐姓马和,史称郑和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郑和七下西洋,历尽艰险,与沿岸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缔结邦交,促进友谊,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完成了人类历史伟大的壮举,成为世界上一个洲际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