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 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唐朝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大书法家。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后亦称“柳河东”。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他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以楷书见长,行草书作品极少,这幅《蒙诏帖》可谓是柳公权行草蕞佳代表作。然而,在多数初学者尤其是外行人看来,这几乎是一幅很难欣赏的“丑书”。可就是这幅“丑书”面孔,缘何被后人列入“天下第六行书”?
先看看创作背景。《蒙诏帖》是柳公权写的一通信札,信札的大意是说自己年老体衰,能力有限,虽然有个闲官职位,可也不能为别人办什么大事,请谅解自己的难处。
《蒙诏帖》又名《翰林帖》,大字行书,计7行,27字,书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当时柳公权44岁,年富力强,正是他书法创作的颠峰期,所以字如惊鸿击空,游独弋,后人曾疑其伪,但明詹景凤《玄览编》说:“柳诚悬墨迹帖一卷是真。笔法劲爽而纵横悉如意也,盖自文皇、大令而自成家,奇妙竟日玩之不倦。”且此帖曾经宋内府、明韩世能、清冯铨、安岐收藏,以后又入清内府,曾刻入《三希堂法帖》。
柳公权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得《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
金皇统四年(1144年),普照禅寺主事和尚妙济禅师觉海对寺院进行扩建和修缮,请仲汝尚撰写《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的碑文,集唐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墨迹,由名记得工仲汝羲精刻于石上。该碑高2.9米,宽1.2米,共1261字。由为集柳公权的字刻成,此碑被称为“集柳碑”。此碑与西安碑林里有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齐名,因此历史上有“东柳西柳”之说,临沂的《集柳碑》在东面,被称为“东柳”。此碑为临沂著名石刻,原碑在普照寺内。康熙七年大地震,集柳碑震碎倒地,道光年间,被和尚刮洗。
《原道碑》是柳公柳所书的较为罕见的小楷,作品风格刚健俊拔,字体遒劲丰润,此碑虽流传较少,但颇受欢迎。《原道》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
* 产品名称:
* 产品编号:
书画类型:
材质: 宣纸 竹子 亚麻布 特殊材质 绢布 象牙雕 特种高级艺术纸 其他
风格:
年代: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