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蟹
指经养殖后可以上市的蟹,
稻田养蟹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保水力强,无污染和较规则的田块为好。每块稻田面积一般以2000平方米为宜。成蟹的稻田养殖方法:养蟹稻田的田埂加高加固夯实,沿稻田四周的田埂要结实、宽大,一般埂面宽应在1-1.5米,高在50-60厘米左右。稻田四周要开挖环沟,以离开田埂1.5米左右为宜,以防河蟹直接将洞穴打在田埂上而造成田埂坍塌。沟深1米左右,宽2-3米,总的要求,沟渠水面面积不低于整块稻田面积的15%,环沟内每隔2.5-3米挖条畦沟,沟深、沟宽与环沟基本相似。沟开成"田"字形,具体可根据大小,形状而定。要求沟沟相通,根据稻田面积在稻田中部开挖一个至数个蟹塘,深1米以上,面积10平方米,蟹塘和沟相通,它作为夏季水温高时河蟹的栖息场所,畦面积种栽水稻,种养面积为7:3左右。开沟面积以占面积的10%-20%为宜。放苗前对蟹沟应暂养鱼试水,检验蟹沟水药性是否正消失。稻田培育成蟹一般在2-4月份,水温为5℃-10℃,选择一个晴天放养稻田养蟹,一般以放养每千克为60-150只的蟹种为宜。放养密度根据稻田情况灵活掌握,按总面积计,以666.66平方米放2.5-5千克为宜。同一块田应放养同一规格的品种,稻田培育幼蟹以每667平方米放250克左右大眼幼体为宜,稻田养蟹的饲养管理可参照池塘养蟹管理方法。养蟹的稻田一般养蟹期只施1-2次追肥,每次每667平方米用尿素2.5千克左右,注意不要施碳铵和农药,但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用药时改药液喷洒为喷雾,改高浓度喷雾为低浓度喷雾,以减少对蟹苗的危害。
成蟹病害防治如下
褐斑病:患蟹甲壳初有白色斑点,以后斑点中间内凹并蚀成小洞,肉眼可见其壳组织在步足,胸部腹甲上有溃病斑点,病蟹最终因蜕壳困难而死亡。
防治:用生石灰(15-20毫克/升)兑水后全池泼洒,每周一次,连施2-3次。在夏季多加注新水。
烂肢病:病灶部位在步足上。其中有类似褐斑病的情况,步足甲壳溃疡,也有步足指节溃烂,造成患蟹行动困难。
防治:避免河蟹受伤,以免细菌感染。可用生石灰(15-20毫克/升)兑水泼洒,或用0.5-1毫克/升呋喃西林泼洒全池。
黑鳃病:由细菌或真菌大量繁殖侵害所致,多发生7-9月的高温期,患蟹鳃丝呈灰色或黑色,严重时也发生烂鳃现象,影响呼吸。
防治:放养前清淤,平时注意改善水质条件,及时更换新水,可使用15-20毫克/升石灰稀释成浆水泼洒。
蟹奴寄生病:一般寄生于雌蟹腹部,体呈扁枣状,白色,蟹奴幼虫钻到腹部就生出根状物,遍布蟹体外部并蔓延到内部器官,吸收体液,影响河蟹生长和性腺发育,发病季节为7-10月,9月为高峰期。
防治:清除淤泥,用漂白粉消毒,杀灭蟹奴幼虫,用0.7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蜕壳不遂症:病蟹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终因不能蜕出旧壳而死亡。此病多发生在幼蟹阶段,干旱的成蟹易患此病,病蟹一般周身发黑。
防治:定期泼洒15-20毫克/升的生石灰和1-2毫克/升的过磷酸钙,以增加池塘中的钙质;饲料中适量添加蜕壳素、贝壳粉、骨粉。
严格加大巡视,要做好防逃工作。成蟹很善于攀爬逃跑,可通过选择或模拟适合成蟹生活的生态条件,投入足够的适口饵料,加强水质管理,使成蟹安下家来,但也不能忽视防逃设施的建设,防逃设施种类很多,主要有塑料薄膜,玻璃钢板,玻璃板,水泥板等,其中以玻璃钢板防逃效果最佳,防逃墙一般以高60厘米左右为宜。
池塘商品蟹的捕捞时间一般比天然水面要晚,通常可在11月中旬至12月份进行。
常用的捕捞方法有四种:
⑴放水捕蟹。利用河蟹生殖洄游和顺水爬行的习性,在蟹池出水口装上蟹网,通过放水进行捕捉。
⑵徒手捕捉。利用河蟹夜晚上岸活动觅食的习性,组织好人力,备好电筒、蟹篓、蛇皮袋等,在蟹池岸边捕捉,通常在夜晚11时左右进行。
⑶干池捕蟹。将池水放干,夜晚当河蟹全部出来后进行捕捉。
⑷工具捕蟹。如养殖池塘较大,则可在蟹池内安装蟹簖、地笼等工具进行捕捉。
捕捞时应注意的事项如下:⑴要适时捕捞,一般应在池水封冻前进行,如过晚,遇上寒潮来临,河蟹常会钻入池底或洞内,给捕捞带来很大困难。
⑵要全部捕捞。据有关资料介绍,河蟹寿命一般只有2年~3年,到时不捕,特别是性腺成熟的蟹,即使规格较小,来年开春后仍有大批死亡。因此,凡是饲养2年左右、性腺成熟的蟹都应全部起捕上市。
⑶要搞好商品蟹的暂养。养殖户对一时销不出去的商品蟹,可采用水泥池、土池、竹笼等工具进行集中暂养。商品蟹暂养期间要坚持投饵,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并保持水质新鲜,防止相互争斗,提高暂养成活率,促进增重。
具体的地址是:连云港市赣榆县县城起锚转盘北2公里处(老204国道旁)。
您如果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直接在线提交采购信息我们会及时跟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