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金针菇转潮七法:
加快金针菇转潮七法
金针菇转潮是指从一潮菇采摘结束到下一潮菇形成的全过程。转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金针菇的总产量,下面就如何加快金针菇的转潮做一介绍:
及时清理料面 子实体菌盖直径达1~1.5厘米、菌柄长14~15厘米时采收,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菇脚及小菇,剔除个别料面上板结的老菌丝,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保护好原有菇原
适当通风降温 在出菇阶段,为了采收到盖小、柄长、色浅、肥嫩的优质金针菇,一般在菌袋上覆盖一层地膜,以保证金针菇生长所需的湿度,并创造一个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微环境。但高湿度、高二氧化碳浓度又不利于重新催蕾,可在早晚揭膜通风透气,使其尽快形成原基,加速转潮。
给予微弱的散射光 金针菇完全可在黑暗环境中形成菇原基,但形成的数量远不及在微弱散射光环境下形成得多,因而在转潮时要给予一定的散射光,“三分阳、七分阴”的环境可加快菇原基分化,使其形成菇蕾。
合理调控温度 金针菇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3℃~15℃。如果气温偏高,可在菇房空闲地加大喷水量,通风降温。应注意的是,温度高时湿度不能太大,否则会使菇脚变黑,绒毛增多,进而引起病害。如果气温偏低,可以喷洒热水或给菇房加温,以避免因温差过大而延缓菇原基的形成,影响菇蕾的生长,不利于转潮。
培养料的含水量要适宜 培养料的含水量必须达65%~70%时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及后期顺利转潮。如果培养料较干,可一次在袋内加入较多的清水,2~4个小时后倒出多余的水,每袋补充50~100毫升即可。
掉头出菇 第二潮菇采摘后,应掉头在另一端出菇,可使转潮加快,产量与潮菇相当。但要注意的是,菌丝没有发透或有杂菌感染的菌袋不宜掉头出菇。
防四周出菇 袋栽金针菇常出现四周出菇,中间没有或很少出菇的现象,可在培养料中加入20%的杂木屑,不仅可防止四周出菇,还能促进菇原基的形成。
金针菇栽培技术:
一、概述
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俗称构菌、朴菇、冬菇等,属伞菌目口蘑科金针菇属。ソ鹫牍皆谧匀唤绻阄分布,中国、日本、俄罗斯、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在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东起江苏,西至新疆均适合金针菇的生长。ソ鹫牍讲缓叶绿素,不具有光合作用,不能制造碳水化合物,完全可在黑暗环境中生长,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降解物,为腐生营养型,是一种异养生物,属担子菌类。金针菇是一种木材腐生菌,易生长在柳、榆、白杨树等阔叶树的枯树干及树桩上。ソ鹫牍绞乔锒与早春栽培的食用菌,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于世。据测定,金针菇氨基酸的含量非常丰富,高于一般菇类,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特别高,赖氨酸具有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功能。金针菇干品中含蛋白质8.87%,碳水化合物60.2%,粗纤维达7.4%,经常食用可防治溃疡病。金针菇人工栽培技术并不复杂,只要能控制好环境条件,就容易获得稳定可靠的产量。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金针菇由营养(菌丝体)和繁殖(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
(1)菌丝体由孢子萌发而成,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通常呈白色绒毛状,有横隔和分枝,很多菌丝聚集在一起便成菌丝体。和其它食用菌不同的是,菌丝长到一定阶段会形成大量的单细胞粉孢子(也叫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萌发成单核菌丝或双核菌丝。有人在试验中发现,金针菇菌丝阶段的粉孢子多少与金针菇的质量有关,粉孢子多的菌株质量都差,菌柄基部颜色较深。
(2)子实体子实体主要功能是产生孢子,繁殖后代。金针菇的子实体由菌盖、菌褶、菌柄三部分组成,多数成束生长,肉质柔软有弹性。菌盖呈球形或呈扁半球形,直径1.5~7厘米,幼时球形,逐渐平展,过分成熟时边缘皱折向上翻卷。菌盖表面有胶质薄层,湿时有粘性,色黄白到黄褐,菌肉白色,中央厚,边缘薄,菌褶白色,较稀疏,长短不一,与菌柄离生或弯生。菌柄中央生,中空圆柱状,稍弯曲,长3.5~15厘米,直径0.3~1.5厘米,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呈肉质,下部为革质,表面密生黑褐色短绒毛,担孢子生于菌褶子实层上,孢子圆柱形,无色。
湖北:企业坚持高科技种植,实现金针菇工厂化生产:
湖北炎帝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金针菇种植已形成成熟的工厂化规模,实现了金针菇从配料、装瓶、灭菌、接种到养菌、出菇、采收、包装、入库等全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据了解,炎帝科技公司始终坚持科技种菇,为解决菌种问题,公司与高校合作,投入了1200万元的科研经费联合培育高质量金针菇菌种;为保证养菇设备的专业化,公司引进韩国二十万级空气净化系统、智能调温调湿调光系统及全自动包装传送系统,形成一套高科技食用菌生产方式。此外,公司还坚持走环保有机和精深加工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