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市食用菌培训第二期在利桥开班
本网讯(记者 明旭影)3月7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食用菌培训第二期在甘肃利桥菌业公司培训基地顺利开班,来自全区有食用菌种植意向的20余名贫困户将参加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本次培训专门邀请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教授王顺才作为主讲嘉宾。区农业局和实训基地相关负责人参加了开班仪式。
培训会上,王顺才结合自己掌握的食用菌技术和多年来积累的种植经验,从土壤、接种、灭菌等几个方面,重点讲述了黑木耳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整堂培训专业,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操作性。为巩固培训学习效果,理论培训课结束后,培训基地将专门组织学员到食用菌生产基地实地观摩,指导操作。
食用菌培养料诱发灭菌法
由于食用菌生产整个过程中至始至终都是和有害菌斗争,其主要手段是克服污染。常规方法要求选用的原料应新鲜、无霉变,但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食用菌栽培时霉菌所带来的危害真乃防不胜防,尤以发菌期最为严重,导致污染现象屡见不鲜。
食用菌栽培料堆制诱发杀菌技术就是在适宜的条件下促使杂菌孢子向营养转化,使本来难以杀死的杂菌孢子转变为容易杀死的营养生长体(即菌丝体)。
一、培养料加冰乙酸诱发
冰乙酸(AAM)即无水乙酸,纯度95%,实践证明其具有强烈的杀虫、杀菌作用,长期用于食用菌不至产生抗药性及残留,对人畜安全,它可取代常规甲醛用于空间消去毒素,用AAM拌料,即可杀死虫卵,又可使杂菌孢子壁软化,有利于孢子吸收水分,使酶促反应增强,从而形成芽管。一般拌料使用浓度在0.3%~0.5%,陈料或污染严重的料应加大浓度0.5%,新鲜料则以0.3%为宜。原料如棉籽壳、加水量仍按常规要求使含水量在60~65%,使原料充分翻拌均匀后,盖薄膜堆成高1米,宽1.5米,长不限的堆,24小时后可使95%以上杂菌孢子萌发。冰乙酸若是46%浓度的应加大一倍以上的用量。
二、培养料堆制诱发
用来栽培食用菌的各种原料加水混合均匀后,使其含水量在60~65%,通过堆制,由于有水分和养分的存在,自然界微生物群大量繁殖并产生25~45℃的高温。同时,可促进杂菌孢子萌发。通常将加水后的原材料建成堆,堆外覆盖薄膜,夏秋温度上升较快,冬春较慢,可借助加温提高堆温,当料堆深度40厘米温度达到45℃时即可翻堆,翻堆后仍堆成原状。当料温又上升到45%时,料中95%以上的孢子可得到萌发。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诱发,使杂菌孢子露出较脆弱的芽管,如是生料栽培的品种,如平菇、鸡腿菇、猴头、金针菇等,用强碱-生石灰,加大用量将PH值调到14左右,杂菌孢子刚萌发的芽管及其脆弱,在强碱的作用下易于被杀死。通过一段时间堆制,PH值下降且稳定在8.5~9时,即可装袋播种栽培。
针对有些品种不适宜生料栽培的,如香菇;木耳、栗蘑等,开始加入生石灰使PH值开始达14,最后稳定在8左右时,即时装袋、灭菌,常压下95%以上一小时即可彻底灭菌。适宜生料栽培的品种开放式接种不污染,熟料才能生产的品种应在接种箱或接种帐中进行。
食用菌菇棚的建造及其调控
食用菌的栽培是培养基料、菇棚、水分、菌种等物质因素配合温度、氧气、光照等可调控管理因素共同作用而完成的。只有根据食用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并根据其不同生长阶段,严格调控各种环境因素,才能充分发挥大棚在食用菌生产上的优势效应,从而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目的。
根据现有食用菌品种的生产及其模式,目前一般有圆顶大拱棚、斜面棚、仿冬暖式大棚、冬暖大棚等,除大拱棚外,其它几种形式又有半地下及地平面两种,半地下棚也因下挖深度的不一而不同。受建造成本、栽培方式、栽培品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各地以斜面棚和仿冬暖式两种为主。
菇棚的基本结构
1.大拱棚 无墙体,全支架,全覆塑膜及草苫。一般面积为200平方米左右,竹木结构约需1000元左右,全部材料可用2--3年,折旧成本只要数百元。考虑温度的下降,也可建半墙式,即四周墙体高为50厘米左右;使大棚为东西向,不须设通风孔,只留一出口,必要时掀膜通风即可。
2.斜面棚 东西向,四面土墙,上架竹竿类,覆膜即成。半地下结构时将挖出的土直接码垛至北沿,即成一自然斜坡;地平面建棚需打土墙,南高约80厘米左右,东西两山墙亦用土墙,其中一头留进出口,棚顶覆草苫、秸秆类遮荫保温,根据生产季节及栽培品种灵活掌握。该斜面棚一般面积在200方米左右,修建成本约2000元左右。
3.仿冬暖式大棚 东西向建造三面或四面土墙,墙体厚0.5--1米不等,棚中设1--2排立柱,将架杆缚牢且使棚面略成拱形,以更好地接受阳光。该棚内空间较大,一般南边高约1.5米左右。进入操作时基本不受限制,北边高2米以上;由于空间宽大,保温性、通气性较好,但建造成本亦高,一般200平方米大棚约投资4000元左右。
4.冬暖式大棚 该棚同蔬菜大棚(日光棚室),严冬季节棚温可保持在10℃以上,对于中温型食用菌的出菇十分有利,尤其适宜进行珍稀菇类的生产,是食用菌生产的发展方向,但由于投资较高,一般需6000元左右,目前生产上采用较少。
棚温的调控
大棚内的温度有着季节性周期变化和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a.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b.随太阳的不同高度而变化;c.昼高夜低。因此,日常管理应根据季节及每天的不同时间段予以具体实施。
棚温的季节性变化。首先应通过调整棚顶覆盖物的厚度予以调控:如进入低温季节后,加厚覆盖物,随着气温的继续下降,可采用二膜夹一苫、双膜双苫等措施,气温低于-13℃时,除中午时分卷草苫透进阳光外,可临时采取火炉升温的方法。
棚温的日变化,以尽量缩小温差、保持基本均衡为原则,根据季节和品种实施不同的调控措施。高温季节应根据每天的天气、气温状况进行管理:如逢阴雨天,则可打开通气孔,降温的同时又利于增湿;但在晴好天气,白天则需堵塞通气孔,可采取往棚顶草苫上喷水迫其降温的办法;夜间气温下降时再打开通气孔,如能配合强制通风措施则效果更好。低温季节应在保证通风的前提下,以升温、保温为重点实施调控:一般于晴好天气时,上午9时后卷起草苫,透进光热,此时棚内一片漫雾,湿度处于饱和状态,此后每小时升温约1℃--3℃,至11时后,雾气基本散尽,只有地面20厘米处尚有一层薄雾,至14时,棚温达到日温高峰,继续上升的可能性已不大,此时应根据大棚与阳光间的角度、位置及外界风向、风力等情况,随时准备放下草苫,进入保温时段。
棚内湿度的调控
大棚内的湿度,一般通过3条途径来调控:首先,每日的喷水,除对空中、地面、菌墙(畦、架)喷水外,对四周墙体的喷水也很重要;其次,保持地面的高含水率,是保持棚湿的重要途径;第三,在棚内周边或菌墙边缘挖设储水沟等,对保持和稳定棚湿也有着重要作用。此外,棚外周边及棚顶的植物,除对棚温有着积极的作用外,对增加和保持棚湿的作用不可低估。一般食用菌栽培均应保持棚湿80%--95%,适宜湿度为90%--95%,低于80%会使子实体生长受阻,达到100%则通风不良,且易招致某些杂菌等。
空气的调控
一般食用菌允许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0.05%左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0.03%),不允许超过0.1%;一般0.05%左右浓度时,人进入大棚后,“菌味”很淡,绝无闷气的感觉。通常用的调控措施为:夏季晚上通风换气,或强制通风;前述的棚顶长蔓植物可有效地给棚内增氧。冬季时,根据气温变化,一般可于中午时分打开通气孔,但前提是不使棚内温差过大;在外界气温5℃以上时,将棚南下方塑膜掀开10厘米左右,通气效果十分明显。
光照的调控
根据季节和栽培品种的不同,一般应调控棚内光照度在500--1000勒克斯,个别因强光而使产品质量下降的品种,可适当降低至200--300勒克斯。调控的措施主要有:打开通气孔及进出口;将棚顶北沿草苫掀开20--40厘米;棚南边缘草苫卷起40厘米或使用较薄的草苫等。在加厚覆盖物、无法打开通气孔时,应予开灯照明,入棚操作、观察时开灯,可基本满足子实体生长需要,无须“常明灯”浪费电能。